台南‧生活采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since 2011, Oct
網誌 :https://boylondon.tw/2011-11-14-4069/
地址: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GPS:120.14.18 23.3.12
電話 :06-3568889
開放時間:09:00-17:00; 16:30停止入場
公休日:周一
停車 :周邊收費停車場
網站:http://www.nmth.gov.tw/
臉書: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7.04
6年後的現在,樹長高了,周邊環境也更美,繞著最外圍跑一圈約是2.8km; 假日帶家人來這裡散步、野餐、玩球、放風爭成了最快樂的事。
千呼萬喚始出來。
從八十八年十月獲文建會核定設立籌備處、九十六年三月成立台史博,到今年建國百年,前後花了十二年時間才開館,代表台灣歷史進程的重要里程碑。
今天下午跑來參觀,幾天的陰雨過後,放晴了人潮也出門了,人車很多,到現場看排隊入館人潮太多,就在外面參觀了,這裡是重劃區,地目端正,也不用擔心停車問題,這一帶之前有建商看準史博館題材,陸續蓋出了不少社區,我想再過幾年,隨著史博館周邊成熟,會是蠻不錯的文教區,只是最經典的,長和路雖然是6線的汽機分隔道,路一樣不平。
上網查了一下建築主體的概念,史博館是以「渡海」、「鯤鯓」、「雲牆」、「融合」,四個與臺灣意象相關的概念為設計核心,館前的水池象徵先民橫渡黑水溝來臺的渡海意象,廣場上的雲天廣場水舞臺代表的是鯤鯓,比喻先民穿越海峽時在海上遠觀臺灣西南岸沙洲,好像看見鯨魚隆起的背一樣,點出先民倏見臺灣島的驚喜。映射著光影的太陽能光電雲牆,則代表著渡海時眼前豁然開朗、充滿希望的雲天壯闊景象。
建築是一場感官體驗旅行,若從入口處進入,兩旁是與地平線切齊的生態池,從入口走進去就象徵先民渡海來台,轉折出來再見到本館的建築本體,就像看見海天之際浮起的小島,感受到臺灣豐富的地景樣貌。「鯤鯓」指的是臺灣西部沿海瀉湖地形在原海岸之外形成的系列沙崗,橫渡黑水溝來臺的先民,依其對臺灣島的第一印象,稱之為鯤鯓。
可惜的是,可能因為剛開館,動線規劃上不是那麼好,許多人就從停車場旁直接走到展場入口前排隊,感受不到它的壯闊。
這點宜蘭的蘭陽博物館就做的很好,走下樓梯,進入博物館,再延伸上樓,順著參觀下來,這種以坡道引導參觀者進入空間的作法,源自於現代主義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建築精神,可以讓人在坡道行走過程中,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建築的美,這段過程被稱做是建築散步,在台灣很夯的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也喜歡採用這手法。
第三個概念則是相對於主建築,更醒目的光電雲牆,發電系統是利用1700多片太陽能板組合而成,其中包括400多片網印玻璃組合成台史博的英文LOGO,為該館的主要入口門面,造價1億100多萬元,發功後可讓台史博月省6萬電費,光電雲牆的後方保留有一走道空間,未來也可供做展示空間。
不過這點我較保留,因為走道離地很高,護欄大概是成人男性的胸腰之間,而且是有空隙的,可能安全性上要多考慮一些,也許是有人建議,連接雲牆與建築體的護欄就加了黃色罩網…說真的,這更醜…如果當初能多思考一些就可免掉太多的人工添加物。
台史博館的園區主要有展示教育大樓及行政典藏大樓,建築設計由「鶯歌陶瓷博物館」的設計師簡學義所設計,結構則是日本SDG結構顧問,渡邊邦夫先生。
行政典藏大樓採用原住民干欄式建築的立柱,結合石板屋意象的外牆。行政空間以鋼鐵及大面落地玻璃產生「虛」的效果、典藏庫採用厚實的石材塑造「實」的意象,產生虛實之間強烈的張力,藉由不同素材的運用形成空間的對話,加上光影在玻璃及窗櫺格柵間的律動,讓建築充滿了生命力。是國內首座結合承重牆、斜撐鋼柱與三向預力預鑄構件的建築。
展示教育大樓則採用了漢人紅磚四合院的概念,基層則結合了原住民干欄式建築的立柱,二樓以上空間挑空、挑高,營造出廣闊的穿透感;樓層間預留多處與外界臨接的穿透空間,加強自然環境與建築的對話。採預力預鑄構造系統,以「清水混凝土」組裝樓版及牆面一塊塊如積木般堆疊而成,是臺灣博物館建築技術上的一大突破。
感覺尚可,但一棟建築融合太多語彙時,要表達出各自的特色是很困難的事,有些面就很難兼顧,原住民的干欄式建築與石板屋特色相對之下較明顯,漢人合院紅磚建築相形之下弱了些,另外它的水泥,據說是…清水模,不過工真的粗了些…遠看還ok,近看縫隙過大,手摸會掉灰,而且有些真的已經剝落了…清水模的特色樸質,但撫摸上去應該感受的到立面的平滑,每個空間的小細節都要細膩的處理,如此才能感受到建築師在每個角落創造出來的詩意光影。
而除了展館外,還有十公頃的生態綠地、滯洪池,腹地大才能襯托出主體的宏偉,而周邊的自然美景已成拍婚紗熱門景點。民眾就算不進館,也可到忘憂湖及有情湖畔賞鳥、看夕照,這裡保育做得極好,連列為二級保育的水雉都來產卵。
我覺得最棒的是它的周邊環境是「單純」的,沒有黑輪伯或賣地方名產的攤販,也沒有花花綠綠的兒童遊戲區,其實是有親子休閒區的,就是快樂萬花筒,不過它有圍住,雖然外觀有點像種蘭花的,而裡面的概念是水、沙、風、草,小朋友可以放心在這裡玩,大人可在旁椅子上休息…
總之來這裡,就是「好好散步」,下午時分許多扶老攜幼,推娃娃車的來這裡散步,感覺很棒。
竹籠厝,以傳統工法搭建的竹籠厝,是臺江一帶居民「扛厝、走溪流」的生命記錄,敘說了沒有堤防的年代,居民遇水患時合力把房子搬到安全處避難的故事。本館竹籠厝是本館邀請安南區名匠師李清德、李帆、李養三兄弟指導青年學員與志工,以傳統起厝的工匠技法共同完成,厝身完全由竹子打造,屋頂則以茅草覆蓋。
這有點可惜,多蓋個幾間會比較有聚落的感覺。台南難得有這麼大的展覽場所,台灣文學館的缺點就是,位處市中心,所以腹地不夠,不過人家本來就不是做文學館用途的,所以就不強求了,不管你是不是台南人,都一定要來看看。
更酷的是…博物館園區裡有一間廟
後來查了資料,這間廟是拜三王公的廟,在史博館還沒建造時就存在了,因為廟是先民渡海來台開墾時期,漢人留下移民的歷史足跡,也是台灣才有的一個民間信仰,所以館方就把這間廟給保留下來了,形成了廟在博物館旁的有趣景象。
以下節錄新聞摘要:
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表示,籌建一座博物館,不只是一個蓋房子的過程,同時還要規劃博物館內的典藏、研究和展示品,如同打造一座台灣的知識庫,整個過程是匯聚許多人的精神和努力共同完成的。做為第一個以台灣歷史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台史博上千坪的常設展空間,以「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為主題,透過模型、一比一造景,讓觀眾透過宛如穿梭時光的方式,體驗不同時代、不同族群的台灣常民生活。此外,台史博也會不定期推出特展,讓觀眾得以深入了解特定主題、特定時代的歷史故事,此次配合開館就特別推出受贈文物、館藏文物選要及百年生活記憶三檔特展。
左臨生態綠地美湖水,右有浩瀚廣場水舞台,位於台南市安南區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周六將正式開館。館長呂理政強調,該館除了著重台灣歷史、民俗文物,二十公頃園區還力求「人文與自然相融」,未來必將成為全家大小樂遊的「歷史公園」。
台史博館立基於「台江內海」上,呂理政指出,該區過去是貿易渡海口,十六世紀起便是中國、荷蘭、原住民、西班牙等多元民族匯聚地,直到清朝才因河流沖積漸漸淤塞成陸地。台史博館在此建館,延續歷史舞台意義。
台灣已有台灣博物館、歷史博物館,都位於台北。呂理政指出,「台博館有台灣、沒歷史,史博館有歷史、沒台灣」,台史博館大大彌補這片空白。
他解釋,台博館是自然史博物館,收藏內容以動植物、民族學、人類學為主;史博館則是中華文物藝術館,較少台灣文物。台史博館歷經十二年籌備,以「全體台灣人的歷史博物館」為目標,蒐藏主題為台灣常民生活史、各族群互動史及與歷史相關的民俗文物,館藏已有六萬多件,包括漫畫家劉興欽寄藏的一百八十幅民俗畫。
最難得的是,館內藏有大批「從世界看台灣」的各種地圖、史料,它們長年流失海外,如今收於台史博,觀看台灣史角度不再被地方志壟斷,視角更多元。
有別許多博物館多為平面展示,呂理政表示,台史博強調教育意義,希望觀眾真正體會歷史。像他最得意的兒童廳,包括時光隧道、自然台灣、農村采風、遊戲童年四大主題區,小朋友可先到火車劇場看影片,從室外的開放空間體驗鄉村景象,再進入室內聽台灣史故事,還有各種寓教於樂的遊戲。
未來台史博館除了「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等常設展,還將舉行以台南為主題的「古城新都神仙府」、「二戰下的台灣人」等主題展。開館第一年免費遊。
期待你的展場分享囉
那間廟是拜三王公的,博物館還沒蓋的時候就在那邊,是不是有應公廟就不知道了,至少我們當地都是說三王公廟。你查到哪邊的資料呢?
版主回覆:(11/14/2011 03:48:38 PM)
朋友說的a,我改天去再去查查~那天太晚去了…排不到入場的…遺憾
你沒進展場逛嗎?
謉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