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群】修復工程產權不一 老榕慘遭砍除 遭疑失原味

《小檔案》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 (台南農改場)

DPP_0952.JPG

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又稱農業改良場或農改場),其址原為射擊場,後於日大正2年(西元1913年)搬遷至北區,該址於日大正12年(西元1923年)改設「臺南州立農事試驗場」,二戰後民國35年(西元1946年)易名作「臺南縣立農事試驗場」,翌年(西元1947年)再更名為「臺南縣立農林總場」,復又於民國39年(西元1950年)改稱「臺灣省臺南區農林改良場」,隸屬省政府農林廳,迄民國47年(西元1958年)始更名為「臺灣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民國65年(西元1976年)各區農改場之畜牧業務劃歸臺灣省畜產試驗所,然業務區域維持不變,精省後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創設於日大正12年(西元1923年)的臺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就經濟型態而言,適值日在臺實施殖民統治,推行「工業日本,農業臺灣」政策,將臺灣當作日本內地糧食供應地,藉輸出農林產品賺取外匯的同時,也建構農業相關設施,如:嘉南、桃園大圳的開鑿,為日後臺灣農業發展奠下基礎。

其官舍依其性質,分為辦公廳舍和宿舍,分別分布在場區的東西兩側。在今日林森路東側(大東夜市&消防隊)為辦公空間,西側(東門路二段158巷、府東街及光華街)為宿舍區,按日大正11年(西元1922年)頒佈之「臺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規定,依建築坪數與使用者級別分為「高等官舍」及「判任官舍」,農事試驗場宿舍群現僅存留5棟,其中包含了場長宿舍1棟及其餘4棟(2棟屬判任官舍丙種;2棟屬判任官舍丁種)。

辦公廳舍於2004年2月6日公告市定古蹟。該處創設於1923年,日治時期在「工業日本,農業台灣」政策下所建構農業相關設施,辦公廳舍見證台灣農業發展史,建築式樣格局具有歷史特色,原本場內林蔭參天,但如今綠意景象已不復往昔。


 

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辦公廳舍 古蹟「遮羞罩」 要罩到何時?

2015.12.30 記者洪瑞琴/特稿 原台南區農改場土地變更商業區,這幾年已蓋起大樓,隱藏在高檔華廈裡,殘破的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辦公廳舍市定古蹟卻乏人聞問,相關單位互踢皮球,卡在古蹟位於商業區的爭議,若南市農會堅持不讓步,市府又使不出力,等於問題無解,外覆古蹟的鐵皮架「遮羞罩」,要罩到何時?

  • 位在商業區的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辦公廳舍古蹟殘破,暫以鐵皮架外罩防護。 (記者洪瑞琴攝)

    位在商業區的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辦公廳舍古蹟殘破,暫以鐵皮架外罩防護。 (記者洪瑞琴攝)

林森路上原台南區農改場,前身是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辦公廳舍古蹟,見證台灣農業發展史,有其歷史意義與價值,但因位在東區精華地帶,逃不過商業區開發命運,而曾是東區僅存的都市綠肺,大片試驗田綠意被大樓取代,陪伴農改場歲月的門口中庭老榕也消失。

辦公廳舍古蹟,曾遭祝融燒毀部份,如今一棟棟大樓優美而華麗,「殘破」的古蹟就隱身其中,儘管台南區農改場已加了防護措施,但是兩相對照,難掩破敗滄桑面貌,南市農會已表明古蹟修護跟他們沒關係,市府想要拿回大東夜市土地,又不得不面對農會堅持以地易地的問題,雙方對簿公堂何時休?不知行經該處的市民,或是住在這優美大樓的住戶們,真的能視而不見?

 

 

 


 

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群修復 「百年便所」曝光

【2013.12.25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34852ba337411d00  
台南市定古蹟中剛修復的農試場丁種宿舍中,保留難得一見的大正時期改良式便所。

台南市市定古蹟中,首棟完成整修的日治時期宿舍「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丁種官舍」,昨首度在媒體前曝光,保留了全台難得一見的「百年便所」,見證台灣現代農業發展歷史。台南市東區府東街的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群共有5棟,首批完成的是其中兩棟丁種官舍,其餘3棟分別是場長宿舍及兩棟丙種官舍,也都將陸續進行修復。

文化資產管理處長林韋旭表示,該批宿舍在民國92年列為市定古蹟,除場長宿舍,其餘都相當殘破,經向文化部申請經費,100年展開兩棟丁種官舍修復,總經費1897萬元,上月驗收,是市定古蹟中第一批完成修復的日治時期宿舍,其他像是水交社宿舍、新營糖廠宿舍等,都尚未展開修復。

文資處指出,該批宿舍建於大正12年、西元1923年,距今已有90年歷史,當時日本以台灣為農業基地,建構許多相關設施,為台灣農業發展奠下基礎,州立農試場戰後成為農改場,現今已遷往新化,當時按官階高低,員工配有不同級別的宿舍,丁種比丙種略小,採雙併式,雖然官階不高,但其中的設備,以當時的標準來看算是相當先進。

例如便所,是修復的慶仁營造在整理過程中無意間發現,原被丟在地板下方,發現後按原樣組裝,分為小便斗與便器,並將取便池安裝在室外,已有現代便所的雛型,相當衛生。

 

原臺南州立農事試驗場辦公廳舍於2004年二月公告列入古蹟迄今,土地與建物產權不一,引發古蹟修護權責爭議。(記者洪瑞琴攝)
原臺南州立農事試驗場辦公廳舍市定古蹟殘破待修,防護網圍起來。(記者洪瑞琴攝)
台南區農改場辦公廳正門口前原有一棵老榕樹。(記者洪瑞琴攝)

都更犧牲品 台南農改場老榕 慘遭砍除

〔2013.01.08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綠色變灰色?林森路原台南區農改場基地變更商業區後,建商正大興土木,工地與殘破的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辦公廳舍古蹟相鄰,卻發現辦公廳大門前的老榕樹不見了,現成了工程車進出洗泥區,經訪查下來已確定遭慘砍除命運。

建設公司強調,撤除老榕是經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因該處將闢一條道路直通古蹟,因此在都審會時就予以撤除,「如何移植配置與保留,都經審核意見通過」。不過,建設公司表示,對於老樹或大型樹種的保留或移植很重視,古蹟附近包括一棵榕樹、一棵盾柱木都是原地保留,另有大葉欖仁、火焰木等三棵在基地內移植保留。

一名資深退休農改場員工說,該棵老榕樹至少逾一甲子,因為背景正好是辦公廳舍優美建築,每有外縣市或國外農業訪問團來訪,最愛選在這裡合照留念,對許多員工而言,如同台南區農改場的精神地標。他私下透露:「實在很不捨!」

都發局長吳欣修表示,都審會審議樹木部份在未升格直轄市前就已定案,據了解,為了保留古蹟、古蹟距離及道路動線兼顧,委員會與建設公司花了很大心力討論,而該案都審前後花了兩年多才通過。

農業局表示,原台南區農改場基地僅有一棟苦楝登錄珍貴老樹,但辦公廳舍前的榕樹未列入,難適用珍貴老樹保護自治條例對象。不過,台南社大講師晁瑞光表示,老樹不一定登錄珍貴老樹才能保護,就看民間與公部門是否用心善意對待。

雖然只是一棵老榕成為新都更下的犧牲品,但更有市民質疑,在商業區的市定古蹟,未來會不會也淪為「新舊」不搭。建設公司再三強調,「古蹟就是厝邊」,興建規劃以整體社區景觀營造考量,位臨古蹟區會以透天住宅型設計,不會因龐大建體影響古蹟景觀視野,將來工地完成,也考量以認養古蹟方式盡到社會文化責任。

建設公司打算興建地上廿六層、地下三層,六幢九棟的住商混合住宅區,估計容納兩百五十戶,基地約五千坪,甫於去年十二月初開工,工期六十七個月、約五年之久;由於位於東區好地段,將走大坪數高檔住宅,被房產界形容「台南帝寶」新崛起,備受外界注目。

產權不一 週四作伙來喬地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同在林森路上,一邊將蓋起豪宅,另一邊卻是殘破待修的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辦公廳舍古蹟,由於土地所有權屬台南市農會(原台南縣農會),建物則屬台南區農改場,「產權不一、修護爭議」,將於本週四文化資產管理處與相關單位同赴中央「喬一喬」,可望朝「以地易地」重新分配方向解套。

原台南區農改場基地,為日治時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辦公廳舍,後來變更為商業區,屬原台南縣農會土地所有權約一萬坪,屬公有地約三千坪,台南市農會(原台南縣農會)出售部份給建設公司。四、五年前,其中一棟辦公廳遭祝融,古蹟修復爭議至今未定,傾頹荒涼,與周遭新建住宅形成強烈對比。

都市綠肺 不能說砍就砍了

記者洪瑞琴/特稿

位於林森路上的原台南區農改場,從日治時期留下不少老樹與一片綠油油的試驗田,被喻為東區精華地段的唯一「都市綠肺」,現今變更為商業區,就已注定將是大樓林立取代這一切,都市開發中活生生的例子。

台南之所以號稱古都,就因為「老巷、老樹、老屋」交織出獨特文化氛圍無可取代,或許有人會質疑,衛道人士侷限歷史的「老」,阻礙都市發展動力,但若無這些「吹毛求疵」發聲,又如何為逐漸消褪的古都歷史紋理,呼搶救「一點點」保留機會!

過去老樹因都市開發面臨不保,並非單一案例:府前路台銀舊宿舍群開發蓋大樓,市區最壯碩的老黑松被砍;成大校友會館興建之初,一棵老榕險不保,幸因輿論而移植至自強校區;水交社眷村重劃區大片綠意消失,即將重劃開發的平實營區,市府更要思考如何珍惜。

「樹,是回家的路」、「我回來了,樹還在」、「樹、在我家」,這類廣告,大家耳熟能詳;市府的城市形象宣傳,也總少不了樹來襯托。樹,是城市的生命、一幅會講故事的畫。不論大小生長或 地方,我們多珍惜善待,城市面貌就多親切!

農改場舍群修復 遭疑失原味
2013.07.25 記者鄭佳佳/台南報導

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群被列為古蹟以來,荒廢待整淪為環境死角,好不容易著手修復,外觀如新卻遭地方質疑少了原汁原味,歷史痕跡不復見。市府強調,過去有使用者自行塗漆、換瓦,修復是為了忠於數十年前的原貌。位於東門路二段、府東街內,是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群所在地,其名稱從台南州農會附屬農場、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到台灣省台南區農改場,極具歷史意義,不過後期宿舍乏人居住變成環境死角,變成流浪漢窩身之處,時而可見瓦斯爐、針頭等物品。

該宿舍群共五棟九戶,撇開原場長宿舍暫時當做環保局二手家具典藏館之用,另外四棟都荒廢待整。市府去年針對其中兩棟丁種宿舍進行修復,總經費兩千四百萬元,預估年底前完工。目前工程四周都隔以圍籬,但還是能清楚看到整修完成的部分,包括屋頂、牆壁等處,都與緊鄰保存最完整的場長宿舍「風格」有落差。不少民眾認為,一棟棟日式宿舍,應該要古色古香,但從圍籬探進去看,已修復完的部分,似乎太新了,少了原味。

市府文資處表示,在投入整修之前就已進行考據,結果發現荒廢的宿舍與最原先的宿舍,風貌已有差異,應該是當時的使用者所致。舉例來說,原本屋瓦應該都是原木色,但其中一棟卻出現鐵皮建築,甚至還有部分屋瓦被漆成黑色。文資處強調,修護工程主要是「忠於原貌」,所謂原貌是未被破壞或改變的模樣。

 


 

修復工程 發現日式黑瓦

2012.06.15 CDNS記者黃微芬報導
市立文化資產管理處進行市定古蹟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群丁種宿舍修復工程,赫然發現拆下來的日式黑瓦上印有「台南市大林」 的公司標章;由於這是市府修復日治古蹟以來的首度發現,見證台南市在地窯業的發展,備受文資處重視,特地邀委員前往現勘,將記錄下來供日後研究參考。

這批黑瓦數量不少,估計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群五處被保留下來的市定古蹟,包括廠長宿舍、兩棟丁種宿舍及兩棟丙種宿舍都是採用同樣的黑瓦,每一片都印有公司標章,上面是圖案,下面是「台南市大林」明顯五個字,用手敲時,會發出如金屬般的清脆響聲。

現場包商說,一般在台灣日式老屋使用的黑瓦,少見有特別加印公司標章的,即使用,圖案通常也很簡略,不像這次發現到的那麼精美,推測這間「台南市大林」應該具有一定的規模,煙燻品質佳,才會慎重印標章,確實頗為特殊。文資處長林韋旭表示,台南市的窯業歷史過去所知有限,此次發現的黑瓦,正可說明原台南市在日治時期曾有的在地窯業產業,具見證時代的意義,讓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群的保存又多了一個文化資產意涵。

 

走過百年 農改場奠根基

 

「台南農業改良場」歷史已超過一百一十年,創立於民國前十年十一月,原址名稱為「台南廳農會附屬農場」,民國十二年六月改稱「台南州立農業試驗場」。此後 迭經更名,台灣光復先改稱「台南縣立農事試驗場」,隔年再改為「台南縣立農林總場」。地方自治實施後,省政府為加強地方農業試驗研究及農業推廣服務,於民 國三十九年十一月一日再改名為「台灣省台南區農林改良場」,隸屬於省政府農林廳。

 

民國四十九年七月,省府通令改稱「台灣省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民國六十五年四月,各區農改場之畜牧業務劃歸台灣省畜產試驗所,但業務區域仍維持不變。

 

就經濟型態而言,適值日本在台灣實施殖民統治,推行「工業日本,農業台灣」政策,將台灣當作日本內地糧食供應地,藉輸出農林產品賺取外匯的同時,也建構農業相關設施,例如嘉南大圳、桃園大圳的開鑿,為日後台灣農業發展奠下基礎。

 

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一日精省後,這裡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由於土地是向雲嘉南四縣市農會租用,且地處台南市東區商業文教區,試驗研究漸感困難,而後經五年籌劃,於九十二年十二月遷至新化區現址。

 

宿舍群保留日式風格

 

原「台南州立農業試驗場」宿舍群,經由升格前台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其中包含辦公廳及宿舍。至今,辦公廳舍位於林森路東側,即農改場土地上,而宿舍區在東門路二段一五八巷、府東街及光華圍塑廓內,均仍保留傳統日式建築風格。此辦公建築群座落於林森路一段旁,與崇仁、德光及崇善街構成概略方形的街廓內,正入口朝西北,配置以東南、西北向為中軸線。東北側原來是花園苗圃,近入口處設溫室,育植高經濟花卉用,餘多屬一般農作物試種,西南側西端規劃有行政辦公、實驗房舍建築群。目前開發基地旁的市定古蹟區仍有辦公室群,以南側的廊道相連。每棟建築皆一層樓高,空間規劃強調主從機能,中棟是場長室及秘書室,西棟是人事室及副場長室,東棟則為會計室。

 

辦公區建築皆左右對稱造型,其中東、西棟強調垂直向度;中棟是以表面深色油漆處理的基座、淺色外牆與屋頂組成,沈穩厚重,與旁邊二棟相異其趣。(因整修使現況稍有改變,卻保留原設計樣貌)宿舍區建築位於另一塊基地,也是依照使用人職銜大小,從外觀設計上予以區隔。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