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I 吳欣穎 攝影 I 吳偉祺
進入惟因唱片行彷彿要先經過一個神祕儀式,走進隱密小巷、踏上極度陡峭高聳的階梯、看到卓別林在你頭頂上方對著你笑,然後穿過灰濛濛的玻璃門,一位頭髮盤在後腦勺、用紅色小鯊魚夾固定住的歐吉桑從小櫃台後面走了出來,「啊妳等一下,我先去倒垃圾,因為垃圾不落地。」這位就是人稱「苦仔(苦ㄟ)」的許國隆,從第一句話開始就令人印象深刻。苦仔回來後遞給我一張名片,上面印著「島內最頑強死硬LP據點」「週一至三:休息」,這裡有滿牆滿櫃的黑膠唱片,著實讓我這種數位時代出生的人大開眼界。
苦仔說,在六○、七○年代的時候,電視還沒出現,中產和資產階級家裡都有一台電唱機,小時候的他也就聽著黑膠長大。「LP加收音機,那種落地式、蓋子掀開就有唱盤……」「以前台灣有美軍俱樂部,美國和日本的音響產品不知怎地流到市面,電器行也開始賣舶來品,像台北的晴光市場也都有在賣……」隨著苦仔的形容,閉起眼睛我彷彿回到六○年代,一張黑黑的唱片在唱針底下轉啊轉,飄出溫暖歌聲以及唱片獨特的輕柔沙沙聲。對苦仔來說,他現在聽黑膠並不是比較「高級」,而是一種「舊有美好生活的延續」,黑膠聲音聽起來比較厚實溫暖,有著較飽滿的真實訊息;而現在的CD和MP3「太乾淨」,經過數位化壓縮後反而很多東西都聽不到了。他在惟因延續美好聲音給大家,就像是「以前大家也在騎偉士牌、也在用Nikon和Canon的相機,到現在傳給下一代,就像傳承一樣。」
似乎只要數位化產物愈普及,這種「懷舊」產物就更加蓬勃。許久以前就已停產的黑膠,在近年有異軍突起的趨勢,雖然「那些做黑膠的師傅不知死去哪了?」但愈來愈多歌手將新歌送到國外壓成黑膠後在台販售,像江蕙《初登場》和《甲你攬牢牢》、羅時豐、蔡琴、費玉清,直到新生代的方大同,甚至連蔡依林都將舞曲做成黑膠。
惟因在台南已有二十五年,苦仔聽的音樂、看的訊息無所不包,這裡不只進口國外全新黑膠,也提供店內二手黑膠寄賣,「北中南都有人寄來,愈堆愈多,實在沒地方放啦,都快堆到廁所了!」發燒友和許多音樂創作人都喜歡跑來這裡尋寶聊天,或是把自己的創作帶來給苦仔,聽聽他的意見。沒有許多音樂人自恃甚高的傲氣,苦仔相當親和率性,來這裡想找什麼唱片,只要問苦仔,他就會踩著夾腳拖,啪啪啪地走到前面的櫃子,或是到後面的小房間,把自己的收藏挖出來和你分享。
「常常有客人會問,老闆我想聽爵士樂,有沒有推薦一、兩張入門的?但什麼叫入門?這是個大哉問。有人說聽流行樂要入門就聽周杰倫,但周杰倫就代表所有流行音樂了嗎?很簡單,想了解一種音樂就先去買本書、然後多聽。若要問我好聽嗎?那個YouTube很好用啊。」「黑膠也是,先有一台唱盤就對啦,就跟學攝影要先有一台相機是一樣的。」問苦仔什麼問題,他都願意傾囊相授,跟他講話如沐春風。除了惟因以外,若想買黑膠,苦仔也推薦美國亞馬遜以及日本HMV,快又方便。
問到苦仔平常最愛聽那張唱片?他說:「音樂實在太多啦,都一張接一張聽。」讓我不知怎地聯想到洋芋片,一片接一片,會上癮。苦仔說聽音樂重在「培養自己獨立的音樂人格」,很多人聽音樂只是跟著唱片行銷售排行榜起舞,別人說好聽自己就跟著說好聽,但那只是無意義地複製別人的音樂人格而已。
對我來說,不管主流非主流,芭樂不芭樂,只要有人喜歡,那就是好音樂。黑膠和唱機或許貴,那也沒關係,不需要刻意去接觸,「機緣到了就會聽」。所幸有惟因唱片,至少你知道有苦仔在堅持溫暖真實的聲音。
(本文引用自《潮人物》vol.16二月號)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