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今昔】台南舊城記事 小北門、大北門、小東門、大東門、小南門、大南門、大西門 獨留緬懷
CDNS記者吳昭明2016-07-30
台灣府城垣大東門。 (記者吳昭明翻攝自《圖像府城》)
台灣府城垣大北門,右側斜上的是馬道。 (記者吳昭明翻攝自《圖像府城》)
文化部將補助高雄二十億元,重現左營舊城風華。台南府城呢?
中央政府曾經主動給了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案,目的在保存舊聚落,是曾經給台南機會,但市府將重心擺在新建設。歷史風景區案執行期間,盛傳中央又將給台南幾十億,好再造舊城區,可能市政府不積極,後來不了了之。回顧近二十多年來,對於府城舊城區歷史紋理的維護,並無恢宏的擘畫,遑論保存、開發、再利用。近幾年,連舊城區的天際線都毀了,盱衡當下,或許只有緬懷歷史,聊以彌補缺憾。
台灣府城垣的建置,肇始於天啟四年,一六二五年,在禾寮港市街,即今鴨母寮菜市場、中義路一布,沿德慶溪、赤嵌樓西側的台江邊、永福路祀典武廟一帶圍築竹籬以防護,不久即坍塌。
因擔心據城為亂,遲至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朱一貴事件平定之後,在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才築城柵,並建小北門、大北門、小東門、大東門、小南門、大南門,以及西門於今西羅殿,共七個城門。十二年,城柵外種刺竹。乾隆元年,一七三四年,將七座柵門改建為磚石城門,並築城樓。四十年,蔣元樞到任後新建小西門於福安坑南,改西門為大西門。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件後,五十三年將竹柵城改為磚土城砦。城垣高一丈八尺,底寬二丈,頂寬一丈五尺,全長兩千五百二十丈。由於原西羅殿的西門,面臨近台江,不易建城,乃內移至今西門路,並移大西門城於今西門路、民權路、和平街、宮後街會口處。移小西門城於土墼埕,今西門路一段七○二巷巷口,市府所立小西門遺址小石碑,在小西門故址北邊六十公尺之譜。小西門遺址這方小石碑,讓很多人誤以為那裡就是小西門舊址。民國五十七年,因逢甲路,後來的西門路一段拓寬,拆解小西門後重建於成功大學光復校區。
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年,張丙之役,十五年外垣改為老古石城垣,在小北門外開拱乾門。在老古石,今文賢路、信義街口建兌悅門─保存尚佳。小西門城外,今大德街、大勇街交會一帶有奠坤門。
道光十五年同時加建大南門、小南門、小東門、大北門、小北門五城門的月城,並依城門的方位命名:大東門稱迎春門、東安門,大南門是寧南門,大西門為鎮海門,小西門稱靖波門,小北門名鎮北門,大北門為拱北門。小東門名鎮東門,小南門是鎮南門。道光十六年,大東門外栽竹築城,共設三門:中東郭門在今東門路、裕農路口。南為仁和門在光華街城垣邊,北永康門在勝利國小城垣邊。府城垣就此定型。
日據以後,府垣已多拆除。(本文主要參考樂天生,〈府城垣的滄桑〉)按:地名有大、小之分時,有習慣的稱謂。像:金門、小金門,大崗山、小崗山。府城的媽祖廟,大銃街的開基天后宮俗稱「小媽祖」加一「小」字,有別於大天后宮的「媽祖宮」。城門的名稱,大西門一帶俗稱「大西門腳」,小西門一帶俗稱「小西腳」,依府城的習慣稱呼只大西門加「大」字,其餘「大」城門不加「大」。另,相對於成功路的興濟宮俗稱「大道公」,位在小西門圓環的良皇宮稱「下大道」。
台南城垣小東門殘蹟修復 遭批「太新」
「台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修復後刷白灰,有人覺得修得太新。(記者孟慶慈攝) |
「台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刻意留下部份未修,讓外界一窺構造。(記者孟慶慈攝) |
〔2014.01.14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南市又完成一處古蹟修復─成大光復校區緊鄰勝利路的「台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過去因工程暫停開放進出的小西門城門恢復通行,吸引不少人駐足與拍照,但有人認為修得太「新」,非常不自然;對此成大強調,看來很「新」,卻是依古法修復,一段時間後就會恢復「舊」貌。
成大表示,為了維護校園文化資產,從設計到審查完全依文資法規定修復,部份民眾覺得一部份的城垣修得太新,其實是誤會一場;成大依早年三合土夯築法修復壞損嚴重的牆,且手工打造,一層一層覆土並夯實,最後在最外層抹白灰,這是古人的工序。
修復後雖然看起來嶄新,但二、三年後白灰就會轉灰,再二、三年白灰會逐漸剝落、變舊。
台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共分二段,北段是文學院旁到小西門城的一段,南段則是小西門城至小東門城垣遺蹟的段落;是台南舊城垣現存最完整,也是最長一段的城垣;成大在二○一二年下半年開始整修,二○一三年底完工。
工程監造人員謝清容表示,北段塌毀嚴重,二十公尺的牆體中只殘留八公尺多的三合土舊牆,至於坍塌嚴重的七公尺牆採用三合土夯築法施作,再抹白灰;緊鄰的小西門城,近三公尺的牆體為了讓結構更穩固,以楓港石砌牆築起;另外,也刻意保留牆的縱剖面,讓外界一窺古牆結構。
至於南段城牆的牆體長了多棵大樹,在不損傷原有城牆牆體安全性下,保留大型樹木,僅移除小型七里香,也在牆內土坡上披覆椰纖保護網。為加強小東門段殘蹟夜間觀賞性,城牆周圍和樹叢間設置投射燈,呈現夜間特有的柔美景致。
成大整修古城牆 一門貫東西
【2014.01.14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位在成大校園裡的台南市定古蹟小東門,最近整修完成,部分城牆仿古建造,恢復到近300年前的原貌,成為市區新景點。
成大去年委託建築師石昭永,花費1100多萬元整修古蹟,最近完工,校方表示,整建分為小西門北側的北段與南側的南段,總長約50公尺,是市區目前保存最完整、最長的一段舊城牆。
台南市過去有大東門、大西門、大南門、大北門、小東門、小西門、小南門、小北門8座城門,隨著市區開發被拆除,只剩下少數保留;遊客到成大校園內的小東門城段參觀時,常有疑問「這到底是小東門還是小西門?」因城樓上寫著「小西門」,但古蹟外卻寫著「小東門」。
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表示,「小西門」原在西門路,當年因道路擴寬要拆除,在成大校長羅雲平爭取下,民國59年時一磚一瓦搬到現址,剛好夾在兩段小東門城牆中間,才有「小東門城牆間有小西門城樓」的有趣現象。
修復工程將城樓與城牆間的切斷處連起來,更變成小東門城牆接著小西門城樓,且當年安裝城樓時,將小西門字樣的外城裝到內城,內外相反。
校方表示,北段塌毀嚴重,20公尺長的城牆只留下約8公尺,施工單位研究原始建築方法,將塌掉的牆以手工一層層覆蓋三合土並夯實,再覆以白灰,城牆頂保留當年的跑馬道與旗桿座,呈現原貌。連接小西門城樓部分則以楓港石砌牆,讓城樓更穩固。
南段部分,城牆上生長多棵大樹,已與城牆合而為一,施工單位並未將樹移除,但擔心大樹會傾倒,加以穩固,再往南則是5年前道路施工時挖出的牆基。
文獻記載,小東門城始建於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時再修城樓,一直保存完整,直到日治時期1916年,為開闢道路才拆毀。至今小西門城下方仍可見當年留下的石刻,上書有「農商負販車牛往來,不許兵役勒索」字樣,饒富古意。
熱蘭遮北外城牆遺跡重現
2010.09.27 記者翁順利/南市報導
曾經長年掩蔽在民宅中的熱蘭遮城外城,北邊城牆遺跡,目前仍殘存三十八點七公尺。年前,拆除城牆南邊房舍後,紅磚造城牆南側已完整地露臉。市府正進行景觀工程,預訂十一月完工,整個熱蘭遮城遺址的景觀將更恢弘。
荷蘭人於一六二四年興建熱蘭遮城,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在南邊,今安平古堡階梯狀台基一帶。外城在北邊,有多數遺跡隱藏在民宅之間。外城遺跡中最長的北城牆,全長三十八點七公尺,高約二公尺,底部厚約一公尺,約略與國勝路平行,長年來被民宅當作一般圍牆。城牆包括熱蘭遮城城門遺址,出城門即台江航道。因住家隔牆的需求,今,拱形城門已被砌磚封住。
城牆的東緣,有一段和城牆垂直的夯土牆,長近十公尺,及人高,是目前僅見的熱蘭遮城夯土牆,非常珍貴。為了展現熱蘭遮城外城輪廓,市府運用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專案預算,約五年前先暫停當地警察宿舍整建工程,並取得用地管理權後,年前拆除老舊宿舍,並將南側面臨安平古堡部分的地上物全部移除。市府正施作北城牆南側公園美化設計,配置座椅、景觀燈具、解說系統等,強化遊客與外城遺跡古蹟本體、安平古堡週邊環境的互動關係。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