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家都想移居台南? 文創移民的新樂園!
文 蘇茵慧 攝影 陳志華
本文選自LaVie出版書籍《台南自轉人生》,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台南自轉人生》
台南這個獨特的地方,曾是商業重鎮,也曾是這座島嶼的最高行政中心。隨著現代化,整座島嶼的發展往北部挪動,以往身為全台首府的台南一度凋敝而不振,但近十年隨著大量移住人口遷入,台南繁榮的風華再現。許多人把這股風潮歸咎於北部都會區房價與生活費過高,但這並無法解釋為何台南能在短期內,開展出全台獨一無二的密集文創聚落。
讓全台趨之若鶩的「台南學」
首先要由這座城市的歷史脈絡來看,身為台灣擁有最久的開發歷史,經過三、四百年演變沿革,台南積累了大量古老建物,並在面積不大的老城區裡,匯集了荷領、明鄭、清領、日治以來的歷史建物,其密度之高,全台第一。究竟人們為何樂於移住至此呢?
在曾是台南第二大百貨洋行,現在為複合形式的藝術展演空間B.B. ART當中,透過對談的方式,兩位熟習台南城市發展與社區營造的學者專家杜昭賢與王明蘅,為我們分析這座老城市的獨特魅力,以及這十年來之所以能夠吸引無數新移民的關鍵原因。
把一場都市計畫災難, 轉換成新生創意
對於台南而言,「海安路地下街工程」是重要的里程碑。全案始於一九九二年到全面通車的二〇〇二年底,當時讓該地商業區加速沒落,因此被稱作「沒落的十年」。之後二〇〇四年啓動的「海安路藝術造街行動」,則為該地帶來一絲曙光。到了二〇一三年底,為了促進觀光的目的,市府再啟二次藝術造街的計畫,讓一條沒落的老街道一舉翻轉成為藝術文化名勝,「海安路藝術造街」可說是台南城市與文創結合的最佳範例。
王明蘅:海安路地下街工程,如果以我個人的觀點而言,它是一個由公部門主導的巨大都市計劃災難。然而在這件事上面,也可以看到台南身為古老城市的獨特韌性;這個失敗的計畫同時也給了藝術與文化一個機會。就都市紋理來說海安路是全台唯一的「翡翠項鍊」;它在整體都市結構中屬於「綠色環帶」的一部分,因此這條路的重生對於台南來說額外富有意義。
杜昭賢:二〇〇四年我回國以後,剛好遇到「海安路地下街工程」的完工。當時因道路拓寬,怪手硬生生地將路旁的老房子削開、剖開,道路兩旁盡是半毀民宅的牆面,而因為商圈不再,因此民宅主人對於修復的意願普遍不高,但這在我眼裡卻是很好的藝術創作平台。這個藝術場域必須同時透過公部門、民宅主人與藝術家三方的協調才能進行,起初民宅主人較不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聯與它可能產生的效應,不過,在完成幾件作品並吸引了人潮後,大家逐漸了解到藝術創意的力量。後續的全民藝術造街有許多素材是以在地居民為主角,更進一步地讓在地居民與藝術產生連結,除了開啟了在地居民的美感經驗,也同時吸引更多藝術家選擇在這周邊定居,促成整個海安路的復興。
王明蘅:對台南這樣有文化的老城,應該要努力找到其中文化底蘊的元素,不論用裝置藝術或是建築技法,以全盤的都市計畫,把其中的內含物「挖」出來才能夠顯示時間的深度,和地點的豐富性。因為海安路「不幸」的工程,觸發了台南很多新的創作機會,重要的是也觸發了都市設計的議題,以及背後隱藏的觀念脈絡。這深度的效力,絕對不是一般搞都市設計的人表面種種漂亮的樹、鋪鋪草地整理一下招牌看板之類就可以達到的。
因悠久而有價值,老事物串連市民生活
用這個概念來看,B.B. ART這棟建築物以前是美軍俱樂部,還有以前的華洋百貨,今天則變成一個年輕藝廊的形式,我們由整座城市、街區,再拉到老屋,也可以看到古建築在台南整體文化上的重要性,及其對於返鄉或移住族群產生的吸引力。
杜昭賢:因為台南本身就有那麼多的歷史文物在這,就比例上來看,老房子留存的數量還蠻多的。看過全世界各大城市,我個人的經驗是:越先進的城市,歷史文物留下的東西越少。我想台南的緩慢發展,就這個角度來看,其實不失為一件好事,讓很多古老的空間設施還存在;現在大家看到陳舊的狀況,大多跟歷史空間有所連結;而且即使在現代,在地人也知道要保留它的特質。所以跟其他城市比較,台南在這個部分就很快引起效應。
更多人發現台南的特質之後,進一步回頭把這些古老的元素逐一顯現出來,所以這股浪潮直到現在還方興未艾。但畢竟飲食比較容易吸引遊客,因此現在的老房子都以經營餐廳為主。我個人是因為喜歡老房子,所以從以前到現在一直用老舊空間進行當代藝術的展演,這對我來講是自然而然的。在做B.B. ART時,我覺得當代藝術跟老空間可能會引發新對話,用這種不同的氛圍,或許可以激盪出更多美感的火花。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完全不對這間老屋的原始設定做任何更動,但不論是古典或現代的藝術作品擺進來,都自然有個味道出來。
王明蘅:老都市要有老房子、老習慣、老食物,這就是都市中所累積的資產。台南所謂「老」房子我認為不夠多,因為不是年代久就是好東西,還要有品質才行。這也提醒我們,現在整建老屋,如果做得夠好就會成為台南的資產。此外,台南很獨特的地方就是在這些老東西上累積了我們很多深厚的共有記憶。例如「廟埕」現在幾乎不常見,但在台南卻還密集存在,它等於是「都市的客廳」,集結了小吃、聚會等活動,還串起了各街廓與過去的時間,成為一幅迷人的都市地圖。另外日治時代規劃的台南都市形式,類似巴黎巴洛克式的都市設計,許多公共建築透過放射狀道路、圓環的連結構成了獨特的都市氛圍,這與台南獨具深厚美學意識有很大的關聯。而這種先天條件,也讓「市民生活」自然而然成為台南的一部分。
杜昭賢:老屋讓我們看到城市過去的生活方式,透過這種結合也讓更多人對老屋具有想像。我感覺到在台南生活是自由與親切的,熟悉的空間會將大家的生活串在一起。像我這樣的在地人去店頭吃水果,常常遇到熟識的人,這就不是台北會有的氣氛,也代表這個城市與人連結很緊密。
台南一直以來就是個混血的城市,我覺得中西區一直在「整頓」之中。但現在我感覺不管外來人口或在地,對空間都是越來越重視。以前老房子可能就拆掉重蓋,但現在他們知道老屋的重要性,還會幫忙維護。因此我覺得外來住民對市民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也讓市民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現在逐漸投入整體都市營造的新住民,漸漸把台南由裡而外,改變成另個令人刮目相看的城市。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這種兼具新舊特質的城市,在台灣還真找不到第二個。由這個角度來看,台南還真是「移住觀光兩相宜」的一座城市。
杜昭賢個人檔案
策展人杜昭賢,從小生長在台南中西區,一手促成海安路重生,透過美感帶來街區改造。她目前身兼兩間畫廊主人,曾赴美進修,取得舊金山藝術大學攝影碩士。回到家鄉之後,與李得全一同投入海安路「藝術造街」運動,成功改造當時殘破不堪的街區。杜昭賢謙稱自己是「台南標準婦女」,但藝術圈中人都親切地稱呼她為「杜姑」。
王明蘅個人檔案
曾任台南市景觀總顧問的王明蘅教授,目前任教於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系,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以及哲學博士學位,在規劃及設計理論與方法的領域有前導性研究。所主持的〈安平港國家歷史園區〉曾獲國際水岸中心的2004年水岸規劃卓越獎。他被公認為是塑造出台南典雅都市景觀,並影響台南往「文化都會」發展的核心人物。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