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老屋專題】台灣文學館:文學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http://www.mottimes.com/cht/interview_detail.php?serial=91

奉茶老闆葉東泰說:「台灣文學館好比孔廟的書庫,文學館就是整個台南文化的一種象徵。」走進綠樹環繞的台灣文學館,典雅的建築、溫文的氣息,是文學館給人的第一印象,而靜謐、閒適則是徜徉在這空間裡的自在感受;有人說博物館是一種生活方式,相信文學也是,當我們將文學納入生活,透過文學家的眼睛看待這個社會,生活將變得不一樣且獲得更多。近年來,台南因著老屋再生的風潮,整個城市又重新熱絡起來,且漸漸創造出一股屬於台南的生活氣味,而這次 MOT/TIMES 也透過造訪台灣文學館,除了聊聊文學館的創館歷程與未來發展方向外,也希望從台灣文學館出發,品味這個帶有豐富文學氣味的台南城市。
位在台南的台灣文學館,是一棟 1913 年蓋的古蹟,屬於馬薩式樣建築,為日本設計師森山松之助的作品,這棟建築融合了歷史式樣、歐洲元素還有當時的美學,散發著典雅氣息,被認為是日治時代建築傑作之一;台灣文學館的前身是台南州廳,是當時的政治中心,之後經歷不同單位如空戰供應司令部、台南市政府等的使用,加上盟軍轟炸造成的損毀,而破舊不堪,爾後花了7年的時間進行修復,才有今日台灣文學館完整的面貌。
 
台灣文學館是台灣目前唯一一座以文學為主題的博物館,而這類型的博物館在全球都不算多,大部分的文學館多是以作家故居或是紀念館的方式呈現,所以台灣文學館開館至今也是在慢慢摸索中走出一條文學館獨特的道路,因為文學是屬於較抽象的東西,沒有太多器物可以展出,不像歷史多可以透過情境展示,或是藝術則有畫作,文學館內的展示物品多以手稿(如下圖)、文物、書本、書信為主,或是利用投影劇場形式將文本透過戲劇方式展現。


台灣文學館外觀,仍保有日式建築特色。(Photograph by 林柏樑)

Q:請談談國立台灣文學館的創館歷程。
A:台灣文學從早期原住民時代發展迄今,已累積大量的文學作品,且擁有豐富的內涵,但因為缺乏系統化蒐集、保存,而流散各處,因此經過文化界人士奔走呼籲,希望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整理珍貴的台灣文學資產,台灣文學館就此誕生。
 
文學館除了收藏、保存、研究功能外,更希望透過展覽、活動、閱覽區、兒童文學書房等,使民眾願意主動親近文學、喜愛文學,並以台灣文學為榮,進而帶動文化發展。自台灣文學館開館後,與附近的古蹟、民間單位形成一個放射狀發展的文化園區,推動與增添台南古都的文化氛圍。
 
Q:為什麼會選擇台南興建文學館呢?
A:這之中包含很多因素,當時作為首都的台北也在爭取,但是就文化面的演進來講,台南其實更適合,早期移民來台灣,最先開墾的地區就是台南,台南有很多作家文人,留下很多的作品,所以在文學角度而言,台南也算是某種首都,而且台南也展現了它的企圖心,想要在這城市裡擁有一座國家級的博物館。

 

Q:有哪些作家是台南人?
A:葉石濤、陳曄、楊逵、賴香吟、馬森,還有近期文學館內展出的許丙丁,他們都是台南人。從作家的作品認識台南是一件有趣的事,像是館內正在展出的許丙丁作品,他的《小風神》是講台南廟宇跟神明的故事,其中有一段他寫到哪吒三太子,哪吒最有名的就是祂的風火輪,但是當祂來到台南以後,發現怎麼大家都騎著腳踏車,而且比祂的風火輪厲害,然後祂就覺得很丟臉趕快跑回天上了;許丙丁以非常幽默且人性的方式介紹這些神明,講神明之間的勾心鬥角,或是賭博賭輸丟了官帽,結果沒法回去見自己的神明等故事,結合台南的環境與生活,顯得生動有趣。
 
Q:有沒有機會直接接觸到文學家,有沒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可以跟我們分享。
A:接觸作家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透過演講,另一種是跟作家徵集文物,館內研究典藏組的人員需要與作家建立良好、彼此信任的關係,因為這些文物對作家及其家人而言都是極珍貴的資產,要把東西給別人當然會不捨,但是文學館內有很好的設備,也有專業的人員,所以將這些文物交給我們是可以很放心的,目前捐贈給文學館的作家約有 300 位之多;在與作家們間的溝通與往來是需要很有耐心的,在彼此取得信任後,典藏組人員多會直接到作家家裡,甚至是最貼近作家本人的書房,例如有一次到林海音家裡取文物時,發現她蒐集非常非常多的大象,這部分就好像窺見了作家的另一個內在,因此當時的展覽就有一個區塊都是展出她蒐集的大象,非常特別。
 
Q:最喜歡文學館哪一個角落?
A:我最喜歡文學館的「文學光廊」(右上圖),因為這裡有時空、新舊交融、古今輝映的感覺,當光影投射下來時極有味道,非常適合坐在這裡休息看書。
 
Q:身為台南人,有感受到台南的變化嗎?
A:我覺得台南最適合發展的就是文化,台南離高雄很近,所以一定要跟高雄做一個區隔;現在台南慢慢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很多外縣市的民眾會選擇來台南,當然老房子的使用產生了一種風氣,帶來更多人的注目;這幾年來台南的變化比較大,台灣文學館、台灣歷史博物館在台南成立,台南美術館也正在籌畫,因此未來台南的文化觀光將會更有吸引力;而民間方面,草祭二手書店選在孔廟對面,加上民權路上的 B.B.Art 都位於台南舊城區,很適合發展出文化氛圍。


從台灣文學館到孔廟這段人行步道上種植著許多樹木,當光影投射下來,加上微風吹拂,非常適合散步。
 
Q:怎麼看待台南的老屋再生?
A:我覺得這是台南非常令人驚訝、驚喜的一塊,且目前已經有一個成果了,不只是一開始關心老房子的少數幾個人在熱衷,現在已經普及到一般大眾都知道台南有一群人在做這樣的事,台南老房子的熱潮已經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而且也慢慢有更多的閒置空間被釋放出來做利用,不管是書店、賣場、餐廳、藝廊等,這樣的觀念興起會讓城市變得更有文化的厚度;且不只民間,官方也會持續修復舊的建築,像是中正路上的林百貨,那是台灣的第一間有電梯的百貨,蠻具有時代意義的;當民間跟官方一起攜手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覺得這是台南的驕傲。

Q:但是當老房子的改造變成商業風潮的時候,會不會變成只是消費老房子這個議題?
A:目前我還沒有這樣的憂慮,不過這只是純粹個人的觀察,我覺得空間就是應該要利用,不管是居住或是商業行為,經過使用才會有互動,尤其商業行為會招來更多的人來接觸,像是書店,也許一開始別人是因為買書進空間,後來可能變成想進來感受這空間,而順便看看賣什麼書,我認為透過商業模式與大眾接觸沒什麼好擔憂,但是若在社區空間裡做商業使用,而造成附近居民困擾,吵鬧或是景觀破壞,這才是該擔心且制止的,要不然商業行為我認為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對於老房子的空間改造,賦予老房子新氣象,漸漸地讓客人變成想要感受空間而進入草祭二手書店看書。

Q:如何看待文化保存跟文化創意,如何在之間達到平衡?
A:一開始把老房子當作使命的一群人,他們的初衷很令人敬佩,他們想要保留下小時候的生活氛圍、祖先的記憶與那不可取代的片刻,他們也試圖保存了當時的美學跟生活態度,因為當時的生活方式已不復見,但因為有時間、空間的距離,所以產生美感,如果可以如實呈現這些即將不再存在的空間,就會產生文化價值;但若只是追尋這個風氣,好像保留了舊的東西,可是卻又全都是新做的,這就脫離了原本的概念,因為出發點不同,所以當細問下去,就會發現他們很空洞。
 
我覺得西市場的謝宅算是蠻具代表性的。台南 60 年代的房子,住家通常在2樓,而樓下是賣店,進入住家前,必須爬一段很陡的斜樓梯,這種斜樓梯很能代表 60 年代的台南常民生活,若非住在台南,可能根本沒有過這種經驗,而謝宅所提供的民宿就讓現代人從小樓梯開始體驗起,他們盡可能地找出以前的師傅、手法、材料,完整的讓人感受當年的生活。另外,佳佳西市場旅店也是屬於成功的例子,住進他們的空間,讓人了解到台南當時的街屋、商店真的都很小、很窄,空間一直切割,所有人擠在一個小小的房子裡,那年代大家就是這樣生活的。


到綠意盎然的公園裡散散步,或是坐在草地上發發呆,也是台南人度過休閒假日的方法。 (Photograph by 陳采瑩)

Q:可否請您推薦台南文學散步路線或私房景點。
A:我推薦文學散步路線可以從台南吳園走起,接著走到台灣文學館、孔廟,然後到草祭二手書店。
 
我個人非常喜歡吳園,它是台灣四大名園之一,是座私人宅邸,吳家當年是以從事鹽生意致富的,園內的空間很漂亮,有假山、小橋流水、亭台樓閣,早期有很多文人雅士都在這裡聚會,連橫也寫過詩歌詠吳園。我都把它當作私人花園,每到假日就把它納入我的生活中,真的很美好。
 
另外,最近我會去參觀一些台南的廟宇拍門神,結果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像是不同廟宇因為祭拜的神不同,所配的門神也都不一樣,像是五妃廟,祭拜的是5個明朝殉情的妃子,門神就是兩個俾女跟兩個宦官,完全顛覆我們認為門神就該雄壯威武的形象;最近我還造訪了一間玄天上帝的廟,結果看到神像居然戴冠戴花,七老八十地還戴著牡丹花,讓我感到非常好奇與奇特,後來經過一番考證,在⟨訓儉示康⟩一文中看到,原來是因為以前進士要戴花進學,這是一種榮耀。
 
還有,在台南很獨特也有趣的地方就是巷子了,很別有洞天,因為台南的房子很狹長,因此後面都需要有天井,具有採光跟通風的功能,因為每個時代條件不同,就會發展出不同的時代美學;而若要判斷巷內屋子的屋齡,可以從門的材質與樣式推敲,從早期的木造門、磚造、加強磚造,到現在的鋼筋水泥,而且從木頭上的雕工就可以判斷那戶人家的經濟狀況,所以,騎著腳踏車在巷子裡亂走亂看,會有很多不一樣的發現,像是衛屋老闆就很常騎著腳踏車在巷弄間巡視老房子,台南很多人都會做這樣的事,然後私下交換情報。


隨意地走入台南的巷弄間,是認識台南的最佳方式。(Photograph by 陳采瑩)
 
Q:您覺得台南性格是什麼?
A:我覺得台南人對自己的文化是驕傲的,這是整個城市的氛圍,台南也許不是最大的都市,也許不是最富裕的,但是在文化這塊上是非常有自信的,從很多作家的文章中可以讀到。
 
另外,在台南我很喜歡喝紅茶,而且是路邊小攤子 15、20 元的那種紅茶,另外像在台南也很有代表性的雙全紅茶,老主顧去店裡會點「鹹」的紅茶來喝,這是一種在地文化發展出的獨特語彙;在我心中台南的味道就是紅茶的味道,所以,買杯紅茶喝吧!

採訪整理/ 劉宏怡

採訪整理/劉宏怡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