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生活采風:原林百貨 林デパート、ハヤシ
林百貨(日語:林百貨店、林デパート、ハヤシ百貨店),由日本山口縣人林方一創辦,日本技師梅澤捨次郎設計,於1932年12月5日於臺南市末廣町二丁目(今忠義、中正路口)開幕,是當時臺南市唯一有現代化電梯設備及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樓,老台南人俗稱五層樓仔,與坐落臺北市榮町的菊元百貨並稱為南北日治時期兩大百貨。
八十年前 妳在眾人仰望的喜悅下 在 銀座誕生
輕撲胭脂 如荳蒄年華的青春少女 以動人的探戈舞步 走過舊城的 摩登昭和年代
那時 人們紛紛盛裝打扮 進城裡來搭流籠呵
相鄰不遠處 電影戲院與營業至天明的12金釵冰果室 那是屬於迷人銀座的不夜城
步上頂樓 凝視至今仍存 猶可見的怵目彈孔
在太平洋戰爭裡 您的堅強慈愛 一如母親 眷顧人民 承受了空襲時期的猛烈砲火
時代變遷 人們已不再在此採買舶來品 但妳仍續以不同面貌無語靜立 鹽警總隊、保三總部、糧食局
見證了府城的繁華與喧囂 後半生卻在寂靜落寞中 日漸蕭條
曾經害怕 走過了如此漫長滄桑的歲月 您會就此傾圯 消失在 末廣町通
幸而今日 修舊如舊 夜裡靜謐的投射燈光 重新塑造了昭和年代的華麗典雅
願此後的台南人 都能與您牽手 一同守護 親愛的府城
林百貨大事紀
在日治時期,臺南市經過市區改正與臺南運河的開通後,臺南驛經明治公園到臺南運河之間的「大正町通」(今中山路)、「末廣町通」(今中正路)等地日益重要。而1927年時末廣町一帶成立了一個「店鋪住宅速成會」,由有志於此經營店家者所組成,該會並決定要再末廣町興建連續的商店住宅。該工程於1931年開始,設計者梅澤捨次郎。於隔年完工並成為臺南市第一條經過整體規劃設計的市街。該區此後成為繁榮的商業區,有「銀座」之名。
不料開幕五天後林方一便因膽囊炎病逝,得年49歲,由當時38歲的妻子林年子接任社長繼續經營,後於1941年結束營業。
下圖:引用自Stucco Inhexis 印海街誌,照片來源翻拍 台灣圖書館-林方一追悼錄。開幕於1932年12月05日的林百貨,其創辦人林方一因病於五天後病逝,此為百貨門口舉行葬列儀式之寫真。
二次大戰時遭受美軍空襲,至今頂樓仍留有彈孔,光復後的民國時期,林百貨曾加以修復,在民國四十年代(1950年代)一到三樓是由臺灣製鹽總廠使用,四樓是省糧食局,五、六樓則是空軍廣播電臺,之後又屢有變動,先後成為鹽警總隊、保警第三總隊隊部、糧食局檔案倉庫 、軍眷宿舍等等。在保三總隊遷往臺北之後,林百貨便陷入了長期閒置。
1998年6月26日臺南市政府公告其為市定古蹟。
2010年1月7日林百貨開始進行整修,2013年6月舉辦謝土儀式。
2013年6月30日到8月31日開放民眾參觀,預計在9月1日後交由包商經營。
(以上參考資料引用自 維基百科 林百貨)
2013年6月30日,府城大事,日治時代銀座商圈的原林百貨整修完成,開放參觀,外型仿歐式風格,梁柱均有螺紋,是非常先進的工藝,更是現代百貨的濫觴;也是戰前”台南”第一棟有附設電梯及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有些資料寫林百貨是台灣第一棟有附設電梯及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是錯誤的,日治時期政經重心已漸轉移至台北,台北當時已有此類設備及建築),如今是全國碩果僅存的日治時期百貨建築。
重新整修後林百貨六大必看!
台南第一座電梯
台南第一具手搖式鐵捲門
頂樓的日本神社
外牆的手工溝紋窯變磚
5樓外牆二戰時留下的彈孔
6樓頂的電梯天井
古法製造的灰 橘相間磨石子地板
下圖:整修後
下圖:整修前,騎樓有居民停放機車及移動式攤車,內有遊民居住
下圖:正面頂樓窗台上方正中央突出有”林”字樣,代表創始人的姓氏。
下圖:晚上點燈的林百貨,成為老城區一大亮點。(誠心希望國民黨台南市黨部的這棟建築能重新整修現在的二丁掛,它隔壁有棟哈啦里咖啡就是原本的樣子,非常美)
下圖:日治時期的銀座通及林百貨,可看到後方整齊劃一的建築風格。
下圖:日治時期的銀座通,勸業銀行與林百貨。
下圖:光復後的林百貨照片集錦,可看到側邊相鄰的店面已變成永豐隆旅社,門前也多了個警衛亭。
下圖:舊照片 銀座商圈整齊劃一的建築風格。
下圖:林百貨今日的照片,許多房子已經過改建。。。
整修後的林百貨,一~六樓(六樓為頂樓)目前尚無營業攤位,開放時間為7~8月的每週三到週日,10:00-17:00,9月後將委外經營,到時的營業時段將另行公告,當然攤位進駐後的面貌也會跟現在不同,強烈建議趁7、8月時來看看,而且室內有冷氣,不會走的大粒汗小粒汗的。
延伸閱讀:youtube影片 公視 我們的島 第704集 五層樓仔傳奇
下圖:現年八十九歲的林百貨老員工石允忠於開幕日當天與大家分享昔日林百貨的風光歲月。 (照片引用自賴清德臉書)
據當年曾在林百貨工作的老員工,石允忠先生回憶(節錄自 話說林百貨,府城老流籠人文座談會及林百貨開幕會當天口述):
當年在林百貨內工作是相當摩登的事情,當年要錄取10名員工,有30個人去報考,他是當年其中1名錄取的台灣人,據他說是因為他有念完小學,能讀書識字,在當日象徵家境不錯,他負責批發部,石先生說,當時員工的薪水,男生沒經驗者一天三角半,有經驗者四角。女生四角五分,為什麼女生會多男生五分?因為要給女員工去買化妝品,所以待遇較高,當時這樣的薪水是頂高的,加上林百貨員工福利好,是少數有員工旅遊的公司行號,石先生說他們當年都去虎頭埤與關子嶺,還包車去。
當時的百貨公司生意非常好,台南府城的消費力在當日是相當高的,每日貨物批發進來當天就賣光,而公司員工也會購買,還有員工購買九折折扣的福利,每年還會去台南縣的糖廠進行產品販售,又稱外賣,例如麻豆糖廠等,可用記帳購物。林百貨經常從日本進口大量的貨 物,這些貨物均以木箱盛裝,卸貨之後,公司將木箱變賣,所得便充作員工的遊覽基金。
當日林百貨的員工編制相當多,全層樓加起來有一百五十人,戰爭時因員工部分被徵召入伍而只剩120人左右。三樓的員工人數最多,因為當時布類的販賣人員要兼任業務人員,要外出招攬訂製服飾的業務,員工年紀也比較大,多半要三十幾歲(當時算是相當高齡的員工),而他們當年都在公司內搭伙用餐,當時的伙食費是這樣:早餐3分、午餐5分、晚餐6分,三餐加起來一角四分,石先生說,當時員工的管理其實很自由,雖然說有宿舍,但是私生活並沒有太過嚴格的管理,而員工也很自律,平日就待在台南第二高等女學校(今台南中山國中)旁邊的宿舍內,假日就出門員工旅遊,「林百貨」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員工遊覽活動,這時公司便會全面休業。每次出遊的陣容龐大,約莫在百人以上,需分批搭乘巴士車身還會掛上「林百貨」的旗幟;這樣的陣仗,在府城的工商業界,不消說,是首屈一指的。
●一樓。石允忠先生說,當時林百貨的一樓是賣化妝品與罐頭菸酒、糖果餅乾…等,臺灣旅行社也在樓層角落租了一個攤位推廣業務,因當時還沒有機場,所以只專門販賣船票,林百貨的鼎盛期是在1940年,每月營業額以今天的新臺幣來算約有千萬元以上,營業時間是09:00-21:00,但戰爭期間因燈火管制,便改為只營業到18:00。
下圖:引用自Stucco Inhexis 印海街誌,照片來源翻拍 台灣圖書館-林方一追悼錄。日治時期林百貨一樓。
下圖:林百貨整修完成開幕當天一樓照片,與上圖舊照片相比可以發現日治時期的地板與現今不同。
在現場也有許多複印的文獻資料,一九三二年,台灣誕生兩座百貨公司,第一是台北菊元百貨、第二是台南林百貨,兩者開幕日相近但有前後,只是菊元早已改建步入歷史,但曾是台南地標的林百貨從廢墟重生,歷經三年斥資八千萬元修復,風華再現。
下圖:一樓室內照片,一旁也放了許多整修時保存下來的舊物,每件都很有時代意義及歷史,可仔細觀看。
●二樓。販售洋品百貨、雨傘、婦女飾品、皮箱與旅行袋等商品,包括內衣、雨傘、領帶、皮箱、帽子。
下圖:引用自Stucco Inhexis 印海街誌,照片來源翻拍 台灣圖書館-林方一追悼錄。日治時期林百貨二樓。
下圖:林百貨整修後開幕當日二樓,與舊照片對照可發現格局依舊只是少了吊扇。
下圖:林百貨昨首日開放民眾參觀,開幕現場邀請雞屎藤新民族舞團演出「昭和摩登」,呈現當時林百貨員工上班的一日生活,讓參觀民眾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回到當年繁華情景。 (引用自賴清德臉書)
●三樓。販售紡織品與服飾、布匹…等,現場還有裁縫部可以現場製衣。
下圖:引用自Stucco Inhexis 印海街誌,照片來源翻拍 台灣圖書館-林方一追悼錄。日治時期林百貨三樓。
下圖:林百貨整修後開幕當日三樓
下圖:地上美麗灰橘兩色相間的磨石子地,是建築師徐裕健翻出舊地板,分析成分,不斷試做,才做出質地與顏色完全一樣的地板。
●四樓。販售五金用品與家庭用品,包括碗盤、玩具、文具與鐘錶等商品。
下圖:引用自Stucco Inhexis 印海街誌,照片來源翻拍 台灣圖書館-林方一追悼錄。日治時期林百貨四樓。
下圖:林百貨整修後開幕當日四樓
在歲末的時候,林百貨店會在外觀的每層樓陽台各都掛上一個大字,合成「冬物賣出」四字,等於現在的「歲末大拍賣」,銀座還會到處插滿了「林」的旗幟,吊在外牆上的霓虹燈,上頭除了漢字「林」之外,還用三個片假名注音 HAYASHI,而三角窗大門的門楣上,也有英文的店名。
●五樓。曾是飲食部、西餐、日本料理、咖啡館。
下圖:引用自Stucco Inhexis 印海街誌,照片來源翻拍 台灣圖書館-林方一追悼錄。日治時期林百貨五樓。
日治時代在日本人的影響下,府城人便得以接觸到咖啡、巧克力、冰淇淋這些舶來品,坊間也有許多珈琲館、喫茶店,甚至也學會了怎麼做布丁,不過當時的珈琲店,是有女陪侍,充滿桃色刺激的場所,就跟現在西門路一段、北成路交叉口那附近的xx咖啡館類似,跟現代定義,充滿人文氣息的咖啡館截然不同,對當時咖啡館、喫茶店文化有興趣的人,可參考廖怡錚的著作《女給時代 1930年代台灣的珈琲文化》。
石允忠說,當年到林百貨消費是很高檔的享受,商品多為進口貨;女裝、皮包、布料、鐘表、甚至巧克力、糖果都賣得很好,員工都會以在此工作為榮,他說,林百貨的繁華隨著環境因素沒落,很多人感到不捨。市府在整修林百貨的過程中,常會派人來問他相關細節,他也把還留存著、還記得的東西全部拿出來,就是希望看到林百貨風貌重現;如今總算看到很美好的成果,勾起許多回憶,「就算死了也值得了」。
下圖:林百貨整修後開幕當日五樓
延伸閱讀:youtube影片 廖怡錚的著作《女給時代 1930年代台灣的珈琲文化》
維基百科記載當時的物價為:壽司一份2角,西餐一份5角(當時一斗米為1元6角)。同樓層其中一個區域還可以讓人玩撈魚,就像是現在夜市給人玩的那種,影響所及台灣後來許多百貨公司頂樓都會設置遊樂場,像高雄大統、夢時代及台南東帝士、遠東…等。
●頂樓。曾是機械室與瞭望臺,此外於屋頂設有花園與小型神社。
頂樓為半露天的室內外空間,最特別處是有一小型天橋、稻荷神社及太平洋戰爭時被美軍空襲打到的彈孔,本來臨路的外牆也有一些彈孔,但整修時考量到建築體結構及風化因素,便將之填平了,餘下在頂樓的做為記念。
下圖:頂樓舊照,第二張圖片可看到神社在二戰時期被美軍空襲炸彈擊中後導致毀損情況。
下圖:頂樓俯瞰舊照,圖中人物所指方向為現府前路臺南地方法院古蹟,當時西側仍有高塔,惟因牆壁龜裂,在民國五十八年(西元1969年)時拆除了高塔,成為現今模樣,府前路地方法院已於2013年5月起整修,預計3年後即可重新開放,但高塔不會復舊,僅就現有建築物加以整修。中間綠地則為原台南神社,光復後被拆除變成忠烈祠(後搬至健康路)->體育場(後搬至健康路)->公11地下收費停車場,停車場解決了中西區停車問題,地面有綠化但建築物主體竟然是二丁掛磁磚。。。委實佩服建造者的美學。
下圖:稻荷神社遺跡。石允忠先生說,林百貨剛開幕時,都會由社長(原創辦人的太太)帶著全館員工到頂樓神社拜拜,保佑生意興隆,後來就是社長代表,一個人巡視全部樓層之後到頂樓參拜。
下圖:太平洋戰爭時被美軍空襲打到的彈孔,老爸跟我說當時,當時盟軍最嚴重的空襲為民國34年3月1日,在本町(民權路)及末廣町(中正路)一帶進行了大轟炸,死傷慘重,林百貨屋頂及部份樓板幾乎全毀,台南州廳也有被炸到。想到這裡不禁更覺得林百貨能躲過太平洋戰爭甚至經歷過許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仍屹立不搖,真的要替日本人的建築工藝按個讚!
延伸閱讀:youtube影片 伍佰 空襲警報
下圖:林百貨外牆的溝紋磚。
負責整建的建築師徐裕健,曾操盤過三峽老街等古蹟修復工程,整建過程不斷有台南人告訴他「這是台南光榮,你要好好修」,因此壓力特別大,他說自己「像被剝了好幾層皮」,但成果總算讓大家滿意。他說,林百貨外牆的溝紋磚,表面以手工刮出溝紋,而且是窯變磚,每一次燒出的顏色都一樣,目前已無人燒製,原牆面經過八十一年歲月侵蝕,痕跡斑駁,前後試做十多次,才讓新磚與原有的磚一致。細心的民眾可能會在外牆角落發現,有一塊磚的顏色與其他不同,徐裕健說這是他的「祕密」,要讓民眾看到如果燒製不當,磚色與原有的會差異多大。
下圖:頂樓 搭乘流籠,一次限6人,目前僅停一樓及頂樓。個人覺得用LED面版休跨怪怪…
下圖:開幕當天主辦單位請來雞屎藤舞團成員,穿著林百貨當年的服務小姐制服。(照片取用自蘋果日報)
石允忠先生曾說到,當時唯一不受到樓層限制的員工,就是電梯小姐,當年林百貨的「流籠」相當出名,「去五層樓仔坐流籠」,對當時的台南人來說是新潮體驗,至今仍為許多人津津樂道,電梯一次能搭載十二人,但需由電梯小姐二人在電梯內外合作操作升降,每日除了購買物品的人潮外,還有許多鄉下人專程來搭乘嘗鮮,相當辛勞,與今日的電梯小姐僅需鞠躬問好截然不同。今日那只電梯用的樓層指針已經遺失,只存操作台,成為見證林百貨摩登輝煌的遺跡。
下圖:6樓頂的電梯天井,可走上圖空橋過去小房間內看到電梯孔,下面則為排隊準備搭流籠的人潮。
下圖:站在頂樓俯瞰土地銀行(原勸業銀行)
下圖:頂樓俯瞰往民生綠園(現湯德章公園)方向,最遠方的高樓為台南第一高樓,38層的香格里拉遠東飯店。
下圖:臺灣土地銀行臺南分行,(日治時期日本勸業銀行臺南支店)興建前的樣貌,較遠的左前方約10點鐘方向可看到台南郵便局(民生路、忠義路口,現為中華電信),正前方約1點鐘方向可看到位在錦町一丁目94號的壽生醫院,右前方二點鐘方向可看到消防隊暸望台,當時是一座獨立高塔,後來重建為現今消防隊。(資料來源:FB 舊香居、陳凱劭、凌宗魁、印海街誌、台灣戀瓦株式會社…等,連結)
下圖:臺灣土地銀行臺南分行,(日治時期日本勸業銀行臺南支店),由勸業銀行營繕課自行設計,東京清水組(清水營造)所施工的,此張照片為在屋頂舉行落成典禮當天的空拍照,照片中可看到右後方有棟很漂亮的高聳建築物,係位在錦町一丁目94號的壽生醫院,可惜今也已不復存在。(資料來源:FB 舊香居、陳凱劭、凌宗魁、印海街誌、台灣戀瓦株式會社…等,連結)
下圖:光復後於林百貨頂俯瞰照片。可看到正前方消防局及瞭望台已完成,民生綠園內的那株鳳凰樹現也仍健在。
下圖:站在頂樓俯瞰中正路直至底端的中國城那種感覺相當特別,期待中國城拆除後能再現昔日站在林百貨前即能看到夕照的美景。
下圖:光復後於林百貨頂俯瞰照片,往中正路尾端。
下圖:中正路尾端運河盲段碼頭,中國城尚未建造前可從這裡搭船至安平。
後記:林百貨得以重生實在讓我們這些老台南人感動,相對於不遠處的台灣文學館(原台南洲廳),該建築是官方建築,本來就比較有高關注性,林百貨這類的民間建築代表的是對於過往時代的人民生活、消費記憶,在保存難度上高了許多,像是新町的新松金樓、真花園這些也十分有紀念性的建築物就都拆掉了,鶯料理近日重整完也要開放了,誠心希望府城能有越來越多這類民間建築物,在擁有者後代與政府的共識下,能得到良好的保存及修繕。
尤其是在今日重開幕的現場,看到許多當年曾親臨林百貨的爺爺奶奶也都來了,一邊看著這棟建築物的裡裡外外,一邊跟家人甚至孫子孫女講述過往的府城美好時光,手邊若有陳柔縉著作的《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灣摩登老廣告》兩書,可以相互參照,會發現日治時代的台灣人,是過著一種相當摩登的生活,反而在光復之後到經濟起飛的年代,許多生活細節包括建築都被一一拆解分化,這點可以從中正路兩旁的房子外觀得到驗證。
個人建議在林百貨重生後,市府可以重鑄老照片裡昭和時期的日本式路燈替換現行路燈,也可思考是否針對中正路兩旁商行的房屋立面思考是否要有更嚴謹的保存方式,其實大部份的老房子若能拆除廣告,仍是很美麗的。
下圖:老照片裡林百貨前的日本式路燈
下圖:掛著出租的中正路老房子立面
下圖:引用自 Yâu Bêng-Úi 中正路與西門路口的鐘錶行,原為日本時代「臺南州商工經濟會」,現掛上巨幅廣告看板後完全看不到其美麗且不輸林百貨的建築外觀。
下一步,希望民生路、忠義路口的台南郵便局,現為中華電信的這棟建築物,也能復舊為日治時期風格。
下圖:原台南郵便局今昔對比,可以把這麼經典的建築物拆除改建成圖左現中華電信那種建築物,這種審美觀真是一大奇蹟 囧rz
後記》
2013年7月3日 中廣新聞 劉怡伶報導 台南林百貨 確定由「高青開發」進駐
台南「市定古蹟」-「原林百貨」日前開放免費參觀,文化局快馬加鞭進行招商作業,同意由「高青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為最優申請人,預計於8月完成議約及簽約程序,並自簽約日起算,7個月內完成內部裝修並開始營運。高青開發為「臺南企業」關係企業,主要從事外銷成衣製造,是臺南知名在地百貨Focus經營者,百貨營運經驗豐富;本次邀來知名設計師劉國滄,規劃內部空間以「臺南好客廳」、「臺南好設計」、「臺南好品味」、「臺南好文化」、「臺南好美味」、「臺南好風景」為主題,規劃林百貨未來作為文創百貨的經營方向。
2014年6月14日 林百貨已再度重新開放,文章詳連結
文獻及照片參考資料》
文獻及照片參考資料:
網路蒐集、報章雜誌 (中華日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等相關報導)
林百貨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7%99%BE%E8%B2%A8
2010年12月1日 話說林百貨,府城老流籠人文座談會,原林百貨員工石允忠先生口述記錄
FB Yâu Bêng-Úi
FB 吳卡密
FB 陳凱劭
FB 凌宗魁
FB 印海街誌
FB 台灣戀瓦株式會社
《府城今昔》
《日治時期的台南》
【喜閱府城】台南老照片展覽
【台灣老照片網站(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
*蒐集照片單純以個人收藏及紀念為主,非為營利使用,如有侵權請告知,會立即撤下。
台南生活采風:原林百貨 林デパート、ハヤシ百貨店 since 1932
網誌 :https://boylondon.tw/2013-07-02-203/
林百貨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63號
GPS:120.12.9 22.59.30
開放時間:2013年7~8月 每週三到週日 10:00-17:00,9月委外經營(高青開發)後時段將另行公告。
很棒的介绍,谢谢。
編輯相片文章立意都很優.
我在台南長大,一直對這棟建物非常好奇,如今終於有答案,著實認同作者對於中正路路燈及兩旁店家的建議,重現昭和銀座風華
不好意思,我跟您借用一點介紹,因為我必須製作這個建築的報告,我還必須借一點點照片喔,因為您介紹的好詳細~
介紹的好詳細,這個禮拜就決定去走一趟!謝謝
謝謝您!我會加註照片出處的!
您好,我是就讀於台南市的學生,因為作業報告上需要,想經您同意借用幾張林百貨整修前的照片(騎樓)以及夜景那張,可以嗎?
版主回覆:(10/04/2013 12:27:12 PM)
您好,請自取~~
版大的整理真是認真,今昔對比豐富,想經你同意,分享給更多對林百貨有興趣的人,可以嗎?
版主回覆:(09/18/2013 02:02:32 PM)
請自取
台南又多一個值得去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