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中西區-保安路經典美食「百年油條」
原本在西門路一段771巷1號,紅磚老房子的百年油條,2年前搬出來到了保安路上,林家魚皮對面,這裡的能見度相對提高了,但記憶裡美味的現炸油條仍存在著。
焦桐說:「飲食裡,總是記憶先行」。
每次走到保安路,聞到紛雜而來的各種小吃氣味,但腦海中浮現的,是小時候回外婆家時,外婆逛完保安市場時,會順道帶回來的各種小點心,有時是米糕、虱目魚羹,有時是燒餅、油條、煎餃,或幾粒炸肉丸、菜丸,若是晚上留下來吃晚餐時,也難不倒早中晚都有小吃攤輪番上陣的保安路,像是牛肉湯或豬心冬粉都是賣晚場的。
傳統文化裡,長輩對孫兒的疼痛(台語,指疼惜),總是怕小孩子沒吃飽,要回家時,也總是會偷塞零用錢給我,交待要乖乖讀書,長大之後,工作、旅行,增廣了見聞,但眼之所見,耳之所聞多相當短暫,旅途裡許多美好的風光早已忘得乾乾淨淨,唯獨記得某種菜肴的滋味,大概美食屬於記憶,曾經嚐過的美好食物,保存在記憶裡徘徊、回味。
無名油條是下大道、小西腳一帶的庶民美食,但一般人多是在阿堂鹹粥食用,少數人會直接走進這道紅磚牆的厝內,跟老闆買,要找的話可以從西門路小西腳青草茶旁進入。
第二個入口是從保安路上的昭和串場對面進入。
食尚玩家報導後,他拿了瓦楞紙板,寫了百年油條後貼在牆上。
這條L型的巷子,小時候很常走,媽媽帶我回外婆家,要回家時就會走保安路,然後繞這條巷子出來,買杯青草茶,然後等客運。
這裡進門的門口,新門牌的上頭,這塊已經褪色掉漆的老門牌,逢甲路,如今已經改名西門路一段。
老闆洪福華裡面忙著,但看到我們正在看那塊老門牌,立刻說,那還不夠久啦,門邊這塊嵌著清朝時釘上水井牌的老門,才是古董,一直到日本時代裝設自來水管前,下大道、小西腳一帶的人都是來這裡打水,如今雖然門已損壞,拆下放在一旁,但一些收藏骨董的老玩家要他割愛,他還不捨。
門口停著一台,原本老闆叔叔在用的送貨腳踏車,車齡也有40年,不過隨著叔叔去年退休後,就閒置一旁了,老闆說若阿堂早上剛開店時,阿堂本人或員工會過來拿油條,店一開人潮一來,就是打電話到店裡,然後老闆再用人力宅配,走這條4、50年來的送貨道路。
早期這種古董腳踏車,也有人叫孔明車,拿來送貨的叫武車,紳士騎車當交通工具的則叫文車,泰成水果店老闆也有收藏著一台富士霸王牌的腳踏車,這是昭和時代的腳踏車品牌,當年能騎著富士車在路上跑,就跟現在開台賓士在路上一樣,身價不凡,而且當時的腳踏車還要課牌照稅,車身上會釘有編號。
去年在阿堂吃鹹粥時,下著雨,阿叔仍然騎腳踏車過來送油條,剛炸出爐的油條包在報紙裡,放在前座的置物菜籃,阿叔下車後再抱進店裡,恰好腳踏車前停了台賓士,就取了這個景做今昔的對照。
藍白遮陽棚下,老闆洪福華與外配太太,正忙著做油炸鬼,穿著棕色襯衫西裝褲的他,撩起了衣袖,手底下那塊長板,也是從第一代手裡傳下。
原本一坨麵團,在他桿擠推拉之下,揉出了一長條的麵粉,然後隨著雙手一下下的摔打,白色的麵粉飄揚,沾染到灰色西裝褲上,長年的工作經驗下來,每段油條該有的長度,他用手勢去點壓,即可成型,比尺量還準。
其實他的油條跟別家的差別,其實要看到、吃了就會知道,之前有觀光客到阿堂吃鹹粥點了油條,還跟阿堂抱怨油條賣相很醜,我想老闆會在心裡笑他不識,這差別追本溯源是在於做法,前面的工序都一樣,但最後是將兩條相疊,整整齊齊的排在旁邊。
要炸的時候,必需先抽拉成長條,然後用像炸白糖粿般旋轉的手勢,讓它一一下鍋,後來的人在製作時省化了工續,只簡單繞了一、二圈,讓麵團不會散開就了事,所以炸出來的是比較直條狀的,問了頭家,為什麼他要用這麼麻煩的作法?「從我阿公的時代,就交待要這樣做」在台南,傳統老點心雖然漸漸凋零,但我去找過,仍在製作的師傅,每個人的回答都是這樣的輕描淡寫,先祖傳下的,不單只是養家糊口的手藝,而是一份堅持的精神,他也有發現炸白糖粿跟他油條的做法很像,大抵是因為漳泉移民時帶過來的飲食風俗。
原本白色的油條在鍋裡迅速膨脹,拿著長筷的老闆娘一邊仔細的逐條翻轉,然後夾起炸好的放在旁邊瀝油,老闆說之前還有做老油條,就是麻辣鍋在用的那種深色油條,但近來較少了,因為外面工廠機器做的量大又快。
「那之後呢?」我問老闆下一代接手的意願,「我兒子才讀國小而已啦」老闆害羞的笑了笑,「就隨緣吧」,這種艱苦的傳統手工作,還好仍有這附近老店,同樣堅持的店家相挺,我說我外婆還有親戚家也是做傳統油湯小吃生意的,從當歸鴨、米糕、碗粿、青草茶、古早味鍋燒意麵都有,有個嬸嬸70多歲還在站攤,第二代有的願意接下,有的另找出路,也是隨緣。
當文學逐漸淡出了生活,有人在飲食裡重新發現了文學,百年老厝內,油鍋吱吱的響著,過年時貼的紅色春聯,金粉印刷的字體,在斑駁的藍色壁面上,閃閃發光,也許有一天,這些老行業、老點心消失了,但至少有人寫下這些府城老店的源起及傳承的故事。
其實油條應該叫油炸鬼,宋朝百姓怨恨秦檜夫婦害死岳飛,因而將麵團交纏,意謂著夫婦倆,然後下鍋油炸,以吃洩恨,是種阿Q勝利法,食物的背後還有著國仇家恨,但另一種講法是油條傳到福建閩南時,閩南話即稱乎這食物為油炸粿,再傳到廣東時,當地人就直接叫做油炸鬼了,因粿、鬼同音,當地也將炒粿條叫炒鬼刁,外國人則管這東西叫Chinese Donut。
老闆一邊炸油條,一邊聊到當初他先祖唐山過台灣時,因為多是羅漢腳,所以當時還有一句,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俗諺,還有這幾天大道公生,外頭風起,一條關於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的民間傳說,此一傳說穿插閩南暮春節候,結合了地方神祇傳說,頗富人情趣味,老台南對飲食宗教風俗的故事,背後代表著的是敬天謝神之外,神明也有人性化的一面,其實台南神明生日偏佈12個星座,只可惜比較少人如希臘神話般,一一寫下那種通俗民間故事。
老台南人吃油條配的花樣很多,從眷村的燒餅、豆漿到台式的鹹粥,粵式的廣東粥,甚至到飲品類的杏仁茶都有,府城也有幾家以現炸油條為號召的店家,除了下大道炸油條外,像公園南路的生哥、公園路的龍鳳早點都是老字號。
但油條雖然隨著唐山過台灣來到這片土地落地生根,但也漸漸的受到當地的飲食文化影響,漸漸的變成是講究乾脆香的台式油條,尤其在吸入味增湯、豆漿等湯汁,會帶有爽脆又有一點軟香。
當台式油條拿來跟1949年,隨著國民政府從大陸撤退後來到台灣的漳泉外省人所做的眷村油條,口味上就會有差異,像是麵體的揉製厚度較厚,口感也強調咀嚼的彈性,但隨著眷村文化的稀微,如今要找這種眷村油條,倒也找不到了。
但今天嚐試的,是把油條拿來配阿龍香腸熟肉,早上顧攤的是老頭家黃朝龍,攤前滿滿的切料,隨意叫了幾樣,再來碗豆仔湯,撕下油條,蘸了些湯汁,咀嚼間油香溢出,油汁裡還有沙沙的椪風豆,或是夾著與蟳丸、魚卵同吃,感受不同食材間的變化,老頭家看到這款油條,笑笑的說,內行的喔。
老台南人嘴可精的,對一根油條也十分挑剔,拿來沾湯汁的油條太脆太軟都不對,小時候老爸吩咐到哪裡買他常吃的點心,如果取巧到別的地方買,回來一吃會立刻被發現,被吊起來打是常有的事。
每個人的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不論是我的外婆,或是紅磚老厝內數十年如一日的炸油條,如今外婆早已不在,但從這些保安路老店的古早味裡,仍能回憶起那雙粗糙佈滿皺紋,牽著阮的手裡,散發出的溫暖。
保安路百年油條
百年油條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保安路123號 (舊址:西門路一段771巷1號)
營業時間:05:00–13:00(週二公休)
電話:0975-622-075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