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石濤文學館 懷味葉老 美食地圖供索取
懷味葉老 美食地圖供索取
2015-10-30 07:09:34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台南市葉石濤文學紀念館3周年館慶,推出「懷味葉老」特展,館慶當天還將送出葉石濤在作品中曾提及的台南美食餐盒。 記者修瑞瑩/攝影
分享「簡阿淘差不多枯坐了兩個多鐘頭…他照例要在度小月吃一碗擔仔麵才回家去的」,文學家葉石濤的作品裡有許多台南美食,文化局趁著文學紀念館成立3周年,舉辦「懷味葉老」活動,串起文學與美食之間的聯繫。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本周日慶祝3周年,文化局安排一系列慶祝活動,除了在2樓視聽室展出的「府城味覺記憶─文學X味蕾特展」,當天還將免費贈送80個文學餐盒;內有葉石濤曾在作品裡提到的台南美食,文化局還製作葉石濤美食地圖,供民眾索取。
文化局表示,葉石濤作品中,許多場景都與台南相關,台南自古以來即有名氣的各項美食,也自然出現在作品裡。像是菜粽、黑橋牌香腸、度小月擔仔麵、水仙宮紅燒土魠魚羹、萬川號的包子及石精臼米糕等;透過文字的描述,美食的氣味彷彿透過紙張傳出,也傳達了作家對故鄉的思念。
文化局籌設葉石濤文學館
2011.03 記者黃微芬報導
作家蔡奇蘭日前提議成立葉石濤文學館獲台南市文化局積極回應,已決定邀文學界共商大計,討論文學館的內容、名稱及地點等相關事宜;文化局初步相中山林事務所,將做為籌設葉石濤文學館的據點,預計近日內首度召開籌備會進行討論。
文化局長葉澤山強調,葉石濤形容台南是個「適於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深獲市長賴清德的認同,因此市長不只重視葉石濤文學之旅在台南市的推動,也很關心文學館的成立,與文學界的主張不謀而合,該局會儘全力啟動籌備工作,讓葉石濤文學館早日開張。
目前文化局預計邀請的籌備名單,包括呂興昌、林瑞明、陳昌明、鄭烱明、彭瑞金、陳正雄及蔡奇蘭等與葉石濤生前時有互動往來的文學界人士。生於府城世家,葉石濤儘管實際居住在府城的時間不滿三十年,但創作作品中八成以上都與府城有關,滿載他對府城故鄉的思念及熱愛;國立台灣文學館日前配合五一八國際博物日舉辦葉石濤文學之旅活動,就特別邀請南一中老師陳正雄帶大家探訪葉石濤的文學足跡,引起民眾熱烈迴響。
當天大夥兒在陳正雄帶領下,從台文館出發,穿梭民族、民權、民生、中正路等路段的大街小巷,感受葉石濤筆下的老府城面貌,從荷鄭到日治、從台江到五條港,有如穿越時空,一窺府城的歷史變遷,全程約三小時,讓參加民眾獲益良多。
文學踏查 感受葉老的府城風華
cdns記者黃微芬報導
響應五一八國際博物館日,國立台灣 文學館本週六、日(廿一、廿二日)推出「文學路線踏查:葉石濤的府城文學地圖」活動,邀台南一中教師陳正雄帶大家走訪葉石濤小說中的府城風華;市長賴清德 肯定說,來台南尋找葉石濤筆下蹤跡,相信這樣特殊的文學氛圍,更有助於台南文化觀光產業的發展。
觀光旅遊局長陳俊安表示,預計市府下個月就可以接棒,結合葉老的文學地景、小吃及老店規劃為主題之旅,以不同的體驗方式,感受台南古都的魅力。昨天記者會下午一時在台文館舉行,館長李瑞騰表示,「文學路線踏查」是該館今年透過文學與城市連結的活動之一,未來「鹽分地帶文學營」及第二期常設展,也都會加強與在地的連結,期望能與市府合作,將台南打造成一座文學城市。
賴清德重申落實百分之五文化預算的決心,表示葉石濤是台灣文學界的大師,受人景仰,他個人對葉老的崇拜也不例外,每逢前往大天后宮、武廟一帶,就彷彿進入 葉老的葫蘆巷一般;一進入中西區的巷弄,有關葉老書裡的故事、回憶也會跟著一一浮現,很高興也很感謝台文館規劃出葉老的文學之旅路線,市府會接續來做。
葉出身望族 少時手抄紅樓、老來豁達談性
日期:2008/12/12 07:30 本報記者徐如宜
坐過政治黑牢的葉石濤,一生以推動台灣文學為職志。從日語過渡到中文書寫,他竟將全本紅樓夢抄寫了一遍,還加上標點符號。他生前說:「駕馭了語言,才能傳遞文學,通往世界。」
葉老儘管「交陪」的都是大人物,還是最喜歡與年輕學子「作伙」。「因為有的大頭仔(指某些達官顯要)講話攏嘸老實!」葉老要是看到哪個政客又在大放厥詞,還會聊起這些人的軼事,但哈哈大笑後,總不忘交代「這個不能寫,寫了會出代誌哦!」葉石濤出身台南望族,又是長孫,從小被捧在手心。葉老曾說「我也是在女兒堆裡長大的」,和他鍾愛的紅樓夢主角賈寶玉相仿。二○○四年,葉石濤以八十歲高齡出版「蝴蝶巷春夢」,描寫二次大戰末期一名府城青年和九個女人的性關係,外界一陣譁然。但葉石濤爽朗的說,性和飲食、衣著一樣,是生命中的必需,無須遮掩,不要自我設限。
成大文學院院長陳昌明認為,本書當視為作家「追憶青春歲月之作」;九歌出版社總編輯陳素芳則說,葉老受的是日式教育,而「情色」在日本文化中自成一門美學,如川端康成、谷崎潤一郎都有傑出的情色小說。葉石濤曾毫不容情地批評某些人將台灣文學「窄化」。他將「台灣文學」界定為「在台灣這塊土地創作、或為台灣這塊土地創作的文學」,不限創作語種,也不只是現代文學,還包括了口傳文學。心胸放大,台灣文學才會跟著放大。
近七十歲時開始研究原住民西拉雅題材,完成《西拉雅族的末裔》,及回憶府城童年的《府城瑣憶》等書。 二○○四年,葉石濤以八十高齡再突破,出版情色題材的《蝴蝶巷春夢》,展現了驚人的創作活力。葉石濤七十歲時曾在《展望台灣文學》序中寫道:「我現時已七十歲,垂垂老矣,但仍然在爬格子…可以說,我這一輩子,把所有生命都投注於台灣新文學的建設上,無怨無悔,披星戴月地走了過來。寫作生涯是孤寂而憂傷的,毫無樂趣可言。唯有在出書的當兒才微微感到一絲絲驕傲和喜悅。這就是上天給我的報酬吧!」
吃夢的作家 一輩子寫不停
2008-12-12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葉石濤這一輩人,一生跨越日治時期到戰後,被稱為「跨越語言的一代」─他們從小受日本教育,光復後必須重新學習漢文才能提筆寫作。有不少人因此創作中斷,但葉石濤卻在時代轉變的夾縫中,克服語言障礙,一生投注文學創作,出版小說、散文、評論、翻譯等六十多本。
今年四月由台灣文學館出版的《葉石濤全集》,以廿冊、近六百萬字的巨幅,呈現出他豐厚的文學成果。不過,當時葉石濤已臥病在床。當時因插管無法言語的他,靠著筆談接受本報採訪,念茲在茲的仍是:「我的創作還未畫下句點。」葉石濤曾說:「作家是吃夢的,文學就是我的夢與食物。」從創作到評論,從外國文學譯介到為台灣文學定位,葉石濤以一生寫就一頁台灣現代文學發展史。
他出身於台南望族世家,中學時開始創作。十八歲那年他在《文藝台灣》發表第一篇日文小說〈林君寄來的信〉,受主編西川滿的賞識而短暫擔任過助理編輯。台灣光復後,葉石濤改以漢文創作,發表過〈河畔的悲劇〉、〈來到臺灣的唐.芬〉、〈娼婦〉、〈莫里斯尼奧斯基的遭遇〉等作品,一九五三年在白色恐怖的風聲鶴唳之下,他因與左派文人往來而被以「知匪不報」罪名入獄三年。出獄後葉石濤回到小學教書,擱筆沉潛,直到一九六五年才又重新提筆,並在此時遷居高雄左營。
他又陸續寫下《葫蘆巷春夢》、《羅桑榮和四個女人》、《羅桑榮和四個女人》、《鸚鵡與豎琴》、《葛瑪蘭的柑子》…等帶有黑色幽默與鄉土氣息的作品,八○年代後的寫作大膽碰觸白色恐怖經驗。葉石濤一九八七年完成第一部以台灣為主體意識建構的《台灣文學史綱》,爬梳十七世紀至廿世紀三百多年的台灣文學史。九○年代後,葉石濤寫下具有自傳性質的《台灣男子簡阿淘:50年代白色恐怖》。近七十歲時開始研究原住民西拉雅題材,完成《西拉雅族的末裔》,及回憶府城童年的《府城瑣憶》等書。
二○○四年,葉石濤以八十高齡再突破,出版情色題材的《蝴蝶巷春夢》,展現了驚人的創作活力。葉石濤七十歲時曾在《展望台灣文學》序中寫道:「我現時已七十歲,垂垂老矣,但仍然在爬格子…可以說,我這一輩子,把所有生命都投注於台灣新文學的建設上,無怨無悔,披星戴月地走了過來。寫作生涯是孤寂而憂傷的,毫無樂趣可言。唯有在出書的當兒才微微感到一絲絲驕傲和喜悅。這就是上天給我的報酬吧!」
心中牽繫台南 點滴融入文字裡
2008-12-12 中國時報 【林欣誼/特稿】
在攝影家林柏樑拍攝的一系列「台灣作家群像」中,葉石濤安坐在一面斑駁的老牆前,流露出樸實自然的神情;那一面牆,就是台南武廟。拍照那天,葉老難得從定居近半世紀的高雄回到台南故鄉,在這裡重溫兒時舊夢。
葉石濤出生的那座葉厝大宅第,位在當時的「打銀街」,現在已改叫民生路。他自述童年生涯,時常跑跳於今日的永福路與民族路、民生路、忠義路等街廓中,武廟、大天后宮、萬福庵以及如今以不復見的「石鐘臼」、「下大道」等地方,都充滿了他兒時的回憶,也成了他小說人物所穿梭來往的鮮明場景。
例如《台灣男子簡阿淘》寫道:「簡阿淘從萬福庵的家出來時,早已料到春天的天氣陰晴不定……」「萬福庵的家」其實就是葉家從打銀街遷去的另一個住所。〈萬福庵〉中提到的大厝、石階及青草蔓生的天井,都可按圖索驥地連結到今日的陳世興古宅。〈葫蘆巷春夢〉中所描寫的葫蘆巷,則是隱身在武廟與大天后宮之間一條小小的暗巷。
對於台南最難忘的小吃記憶,葉石濤則寫進了〈紅鞋子〉:「我就快要軟癱在台南府城最古老的『米街』的街頭上了。我決心在『米街』邊的點心攤聚落『石鐘臼』,吃一碗府城頂有名的米糕了。」
《吃菜粽》更鮮活地寫道:「我家附近既然是鬧區,賣菜粽的攤子特別多。我每天換一家吃,終於發現了最好的菜粽是離我家最遠的『下大道』廟前的一個攤子。」那一字一句,彷彿食物的滋味都從眼前溢了出來……。「這是個適於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葉石濤曾這麼形容他的故鄉台南,也正是這麼一個好地方,孕育了他的文學夢,成為他自詡為台灣作家,所最牽繫的一塊土地。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