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時光 王浩一

寫美食,談歷史,王浩一總是一副從容。他照顧兄弟、善待朋友,眾人眼中的他,沒有討厭的事,沒有低潮。其實,童年時,父親傷殘,他分擔照顧責任;按部就班結婚生子,人生在40歲時轉了彎,落腳台南。溫厚之人不說傷心事,療癒他的只有巷弄裡的美食,美食因時間的釀造而有了層次。回首過往,人生也因時間的考驗,於是有了厚度。

 

▲王浩一寫台南小吃很受歡迎,他也很熟悉台南各種老建築,我們約訪的附近是幾近廢棄的台南西市場,他帶我們繞了一圈做了導覽。▲王浩一寫台南小吃很受歡迎,他也很熟悉台南各種老建築,我們約訪的附近是幾近廢棄的台南西市場,他帶我們繞了一圈做了導覽。

▲王浩一的空間感極佳,光站在外面看就能畫出老建築的鳥瞰圖。(翻攝自《漫遊府城》)▲王浩一的空間感極佳,光站在外面看就能畫出老建築的鳥瞰圖。(翻攝自《漫遊府城》)

王浩一什麼都能講。我隨口問了:「那片廢墟是什麼?」他立即帶我們走了一圈,一路上從清末講到日據,把廢棄的舊市場前世今生全掏出來。如果,你又不小心發出疑問:「這條巷子是不是年代很久了?」他會立即鑽進巷子裡,熱情招呼你:「你看,你看,這牆露出來的大土磚,是清末才有的…。」坐下來吃甜粥,也有事可說:「聽過梅嶺吧?其實『梅』字是台語『糜』字改的,上山的人都要在那裡喝粥補充體力,好上路…。」

小吃教主

到台南吃小吃、移居台南生活,早在台南成為顯學之前,王浩一已在這裡待了二十年,二○○七年寫了一本《慢食府城》介紹台南小吃,大賣七萬冊,觀光客按書走訪,凡是介紹的小吃都大排長龍,還有店家特別拜託王浩一不要再介紹了。此後,王浩一寫台南的老房子、老樹、老廟,無一不大賣。去年底,更大規模以台南小吃為主題,出版了上下二冊的《小吃研究所》。這幾年,他更把範圍擴及台灣各大小鄉鎮。

王浩一談吐斯文,身材高大,方面大耳,脖子圍了圍巾,像是個雅痞學者。好像長得不夠油膩,也就註定無法以口慾感受做為書寫重點:「我是寫應該吃的食物,而不光只是好吃而已。」王浩一寫食物,不只是一般美食介紹,還考究食物的歷史與當地的關係。好比,介紹一家岡山的牛肉麵,因為是台灣川味牛麵的起源,這麵數十年來味道不變:「岡山多空軍,經濟好,吃得起牛肉,外省人加了點豆瓣醬就是『川味』,那個年代克難的麵食,現在看來不見得多好吃,但值得介紹。」

他不寫大菜,只寫街頭小吃,書裡介紹的店家很多是連門牌都沒有的路邊攤:「如果我從小是把烏魚子打成汁當果汁吃,那我絕對可以是美食家,但我小時候吃的是豆腐清湯上面漂著幾根豆芽菜,光想就噁心,吃這種怎可能寫大菜?」五十九歲的他生於南投竹山,父親是小學老師,不甘於平淡,課餘還經營了一家冥紙工廠,母親在工廠裡幫忙,王浩一有一個姐姐和二個弟弟,知名精神科醫師王浩威便是他的大弟。

▲王浩一(右起)與父親、弟弟王浩威的合照。(王浩一 提供)▲王浩一(右起)與父親、弟弟王浩威的合照。(王浩一 提供)

老大性格

因為是家中長男,他每天清晨起床先在家裡的冥紙工廠工作,之後再去上學,下課又要急著 回工廠收晒在外頭的冥紙。「有時候下雨,我就帶同學回來收,我是班長,他們都聽我的。」他習慣照顧人,從小到大都是班長。王浩一現在還一直是照顧人的那位,我們拍照片時,他習慣掌控局面。走在台南街上,不斷問,要不要吃這個,要不要吃那個,他就像是一個主人,無時無刻都在招呼客人。

王浩一的朋友們對他的形容,幾乎都是這樣的:親切風趣、常常帶著相機就坐在大樹下與人聊天、拍照。好友劉克襄說他:「像隻牛,說話聲音低低的,沒什麼情緒,但有他在,大家就覺得安心。」但問到,王浩一不喜歡什麼?這些朋友們都先是想了一下,一致表示:「王浩一沒有不喜歡的東西。」兒子王柏舜說父親是萬能的,永遠是幫他們解決問題的那位,但他和妹妹卻不會知道父親有什麼困擾煩心的事。

生命總還是有些無可奈何的時刻,好比童年時,王浩一父親出車禍,一腿行動不便,腦傷後脾氣多疑易怒,但他卻說:「我那時已經離家,這件事對我的影響還好,只記得偶而要扶父親上廁所。」回憶簡化成沒有情緒的幾句話,弟弟王浩威的記憶不是這樣的:「哥哥離家前,父親在床上躺了半年,姐姐又離家念書,父親下床照顧的工作幾乎都在哥哥身上,我會迴避這些事而不回家,但他卻是一直在家承擔的那位。就算他現在住台南,回台北看我媽、打電話的次數也比我這個住台北的兒子還多。」

王浩一喜歡蘇東坡,因為他在任何地方都能過下去,這說的也是他自己,國中到嘉義念書,高中在台北,大學在台南,幾乎半生漂泊了。會孤單嗎?「不會,頂多是國中時搭車會搞不楚方向而慌張。」那是他第一次離家,他離開照顧父親的責任,又得在南來北往的火車月台上練習一個人前進。

▲佳佳西市場旅店原是廢棄老賓館,王浩一與建築師一起參與改造,成為台南一個特色景點。▲佳佳西市場旅店原是廢棄老賓館,王浩一與建築師一起參與改造,成為台南一個特色景點。

自稱奸商

之後,父親的紙廠生意失敗,賠得幾乎一毛不剩,王浩一在台北念高中:「有時候中午沒得吃,我就拿一隻湯匙到處蹭便當,一人一口,三十口就飽了。這些連我爸媽都不知道。」原是不愉快的往事,話鋒卻一轉:「這也是好事啊,你看我對食物的經驗比別人多三十倍。」王浩威說:「一直在照顧別人的人,是不會讓自己軟弱負面的時刻被看見。」

照顧別人,也順著社會的期望走,王浩一大學畢業,進入當時最熱門的紡織業,然後結婚生子,他在工廠裡從小弟一路爬到總經理:「我一進去三個月就把織品系念的教科書背完了,知道所有服裝的專有名詞…我也會打版,甚至設計也會。」他看著我身上的毛衣又說:「像你身上的衣服我只要摸一摸,就知道成本多少,可以找哪些代工廠做。」

他說自己是奸商,每日與銅臭為伍,但他對成衣知識的濤濤不絕,好像躲在熱鬧的談話後面,就可以把不愉快的事遮住。

▲王浩一習慣掌控場面,拍照時會主動建議畫面,像是故意站在小吃攤前讓水蒸汽圍繞,方便攝影取景。▲王浩一習慣掌控場面,拍照時會主動建議畫面,像是故意站在小吃攤前讓水蒸汽圍繞,方便攝影取景。

中年失業

四十歲那年,成衣廠要結束台灣生產線,遷移到中國和非洲生產,他開始思索:「一個人能跟著一個社會經濟起飛一次就已經很足夠了,要再起飛第二次,太累了。我曾經在北京的工廠,整個工廠上千名的女工在做我十二萬件的海灘褲訂單,那個感覺…會覺得自己很厲害,但你也很清楚,這種盛況會過去。」一直在照顧他人的老大哥覺得累了,「我四十歲了,應該可以為自己做點什麼事吧。」他為自己做的第一件事是:戒菸。「我是真的一次就戒成,因為我戒是因為我想戒,而不是為了誰。」

人生終於可以做自己了,但這個感受卻是複雜的。他辭職到台南一家藝文公司負責策展工作,薪水只有成衣工作的一半。他的朋友透露,那段日子王浩一的小孩還小,成衣廠的遣散費和新公司的薪水不足以支付開銷,原本習慣「給」的人,現在成了待援的人。

王浩一總說來台南是尋回昔日年輕時的文藝青年夢想,是一種解放,卻從不說夢想的背面是現實的逼迫:「我那時買了蘋果電腦,學了電腦繪圖,我三個月就能自己去外面接玩具紙盒包裝設計,我當成是練習電腦技巧。」這樣的故事放在二十歲的年輕人身上顯得勵志浪漫,若發生在四十多歲中年失業的男子身上則是另一回事。

▲王浩一幾乎是台南庶民文化的發言人,他的演講總是座無虛席。▲王浩一幾乎是台南庶民文化的發言人,他的演講總是座無虛席。

食物療癒

沒有事業的中年男人,家人遠在台北,「以前在台北是要工作到半夜,在台南第一次下班時是看到日落,沒想到竟然感覺心慌,不知道該幹嘛。」他一個人到處吃小吃,到處交朋友:「我還畫了所有台南的老房子,有時一座廟我畫一個禮拜。」安平老街的巷弄,他走了半年,才把一條巷子一條巷子拼湊成地圖。他學電腦繪圖,學拍照,連使用臉書發食物照片也當成一門學問研究:「我的照片全要把光線和對比調好…臉書文章最好的發文時間是晚上六點到八點,大家比較有空靜下來看…。」

他說起日本經濟泡沫後,美食節目大量興起,因為那是少數能療癒人心的事了。這個不與他人說心事,看似熱熱鬧鬧交朋友的男人何嘗不也是如此?他說昨夜晚餐喝著某家牛肉清湯,配烏魚子是何等享受,臉上笑開了。

▲台南的老很有味道,老房子、老鐵窗、老巷子,一轉身王浩一就沒入巷弄裡找人聊天了。▲台南的老很有味道,老房子、老鐵窗、老巷子,一轉身王浩一就沒入巷弄裡找人聊天了。

時間厚度

我們終於坐下來點了一份江水號的甜粥,王浩一說天寒吃這個暖胃,他還交代老闆要滴上一點米酒。十九年前,父親在墨爾本旅行時,過海關突然心肌梗塞過世,什麼都來不及交代,王浩一說:「當然還是會有一些情緒…,但我不會說這個遺憾是多麼痛苦,畢竟我們不親,但我還是會想,如果現在的我遇到當年困頓的父親,我會想告訴他,這些挫折都會過去,都不算什麼,你可以過得更快樂一點。」這話說得真誠,端上桌的甜糜果真因為幾滴米酒而香味四溢,多了點「時間」的釀造元素,甜膩的粥品便有了厚度。人生亦是如此。

王 浩 一

出生:南投竹山

學歷:師大附中、成大數學系

經歷:紡織貿易公司總經理、塑膠公司副理、俠客文創董事長

著作:《漫遊府城》、《慢食府城》(暢銷7萬冊,開卷年度好書)、《小吃研究所》、《廟口說書》(入圍金鼎獎)《當老樹在說話》等

撰文:鄭進耀 攝影:宋岱融 設計:簡崇寧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