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大爆發 衝擊府城老味道

 

 
缺乏公德心遊客甚至伸出第三隻手,住戶乾脆在門口裝上鐵柵門拒絕民眾入內。 (記者黃文鍠攝)
老街成為台南地區重要觀光景點,不分晝夜都有遊客造訪。 (記者黃文鍠攝)
此地氛圍成為攝影最佳題材,吸引民眾前來拍照。(記者黃文鍠攝)

〔記者黃文鍠/台南報導〕上午十一點多,位於南門路上的「草祭二手書店」正準備開門,一位自稱大學老師的男子帶著十餘名年輕學生,向老闆蔡漢忠表示,想要帶學生進去參觀,看著學生們人手一個剛剛買來的肉包,還有人拿著飲料,蔡漢忠委婉地拒絕,但卻換來對方的一句「真臭屁」。

中山路開隆宮旁的「甘單咖啡」,充滿古樸的老建築,加上獨特風味的咖啡,在媒體、網路傳銷下,也成為外來遊客「朝聖」的景點,不少民眾喝咖啡兼拍照,但卻沒考慮現場環境狹窄,為了取景,直接就貼近到其他消費者身邊,嚴重影響其他人喝咖啡興致,老闆王宏榮煮咖啡之餘,還得不時扮演糾察隊,維持店內秩序,直呼吃力不討好。

開店正滿兩年的王宏榮表示,這樣的情形,從去年忽然「爆發」,以「爆發」形容,實在是因為找不到更貼切的字眼形容。

在台南開設舊書店多年,換過多家店面的蔡漢忠與一直追求販賣咖啡純粹滿足感的王宏榮,兩人不約而同選上了老房子做為店面,而隨著老屋成為台南市「觀光顯學」後,兩間店的知名度大增,進而帶動人潮。

遊客方便當隨便 疲於應付

隨著老屋帶動遊覽風潮,書店增加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他們不見得買書,但就是想進來觀光,有點規矩的,還會跟工作人員詢問是否可以拍照,但也有不少人是無視店內還有其他消費者,不但大聲喧嘩,甚至直接就拍照,員工賣書、整理書架,還要維持秩序,「做得都快要得病了」。

由於「草祭二手書店」位於南門路上,附近大都是營業店面,因此外來遊客與原本消費者的「場域衝突」大都集中在店內;但在開隆宮旁的「甘單咖啡」,由於位處社區內,問題就複雜多了。

「甘單咖啡」開設起初也是著眼於商業角度。王宏榮說:「老房子租金相對便宜,加上屋主對修改空間比較能夠容忍。」這是「甘單」選到現址的原因。

各種失序現象逐漸湧現,違規停車、佔用巷道,甚至有人就在店門前的巷道抽菸,在地居民的熱情逐漸被這些不禮貌的行為澆熄,開始排斥,甚至出現衝突。

王宏榮無奈地表示,書店屬於開放空間,誰都可以進入,但如果沒有消費,甚至影響到經營,業者比較有權力制止;但不少來到咖啡廳的消費者,只要花錢買一杯咖啡,就有如拿到「入門券」,而拿了相機就好像是手握「通行證」,四處拍照,大呼小叫,也不管鎂光燈是否影響到其他客人。

豎立標語禁攝 拍照依舊

「草祭二手書店」採用豎立標語提醒遊客自重,從進門開始,紅底黑字的「賣書維生非禮莫進」貼在門扉,屋內也貼了不少「請勿攝影」及「肅靜」的告示,但蔡漢忠還是常為維護書店空間,與不聽勸阻的民眾衝突,甚至不惜將不配合民眾請出店外。神農街就有老民宅屋主不堪老是被遊客在未告知情況下,逕自對屋內拍照,隱私蕩然無存,忿忿地在門口貼上「住在家裡,請勿拍照」;安平效忠老街甚至有屋主受不了遊客老是擅闖住處,甚至順手摸走家中器具,乾脆在門口加裝鐵柵門。

蔡漢忠說,台南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坐在家門口曬太陽的阿婆,還是聚集在廟前開講的阿伯,套句時下流行的用語,叫做「慢活」!這些看似尋常的風景,其實才是展現城市面相的核心。外來客大批湧入時,不習慣面對鏡頭的老人家們,被迫「躲」回家中,當市府得意於遊客數年年增加時,卻忽略了府城原本的生活方式和步調,已經慢慢被「侵吞」了。

 

復古像複製 古城紋理漸失

〔記者趙卿惠/台南報導〕根據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以「蹲點」方式普查屋齡超過六十年的老屋,在北區、中西區以及安平區最少就超過六千棟,如果範圍擴大涵蓋南區、安南區及東區等這些所謂傳統「台南市區」,那起碼有上萬間。

在都市化的過程中,常需拆舊建新,但隨著代表都市演化進程的老屋逐漸被拆除,不少生於斯、長於斯的台南人驚覺如果繼續漠視,城市的紋理將點點滴滴流失。

執行長張玉璜說,台灣目前幾個大城市的規劃設計都過於資本化,台南正可藉由文化顛覆空間價值,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成立宗旨,就是希望能夠以巴黎、羅馬、京都等古城為師,重現歷史城市的氣度與價值。

擔任專案助理的姚嵐齡發現,改裝後的老屋「調調都一樣」,甚至變得不太自然,讓她很不能適應。「老屋之所以能夠豐富城市面貌,是因為每棟建築融入環境後,演化出不同的故事。」但在老屋成為另外一種「生財工具」後,複製、拷貝情形開始出現,「復古建築」滿足了懷舊的情感,但給不了那蘊藏深厚的城市故事。

除了複製的快速性侵蝕了城市的風貌外,「草祭二手書店」老闆蔡漢忠和「甘單咖啡」老闆王宏榮也很認同媒體「淺碟化」報導,沒有從台南角度來看台南,不是愛護台南,而是在「消費台南」。

蔡漢忠不客氣地說,很多東拼西湊搞出來的報導,沒能把經營者理念完整呈現,大家忽然都變成「老屋再利用典範」。過程中,有人從媒體效應看到商機,開始透過系列化操作,將老屋「商品化」,難怪會造成住民的焦慮。

老街成布景 拚觀光太庸俗

〔記者黃文鍠、洪瑞琴、劉婉君/台南報導〕老街人對觀光客驟然湧入的憂慮,甚至自省,台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以從事社區營造多年經驗表示,「住民生活品質是否提高」是檢驗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據;但他也坦承,在偏鄉與都會區,爭取觀光資源方式的確不同,市府應該扮演仲介平台角色,開拓更多特色資源,「把餅做大」,才不辜負府城豐富的文化內涵。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玉璜強調,老屋集中規劃形成「老街區」,再加以宣傳,藉此帶來觀光客的做法,已經被證明是失敗了,來老街或許看來熱鬧。政府應該思考的是,用居住的觀點看待老屋,把城市當成博物館,藉此帶動各種產業,帶動地區機會,摒棄以營利方式,把老屋當成吸引觀光客的「布景」,是一種庸俗的施政概念。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前任理事長曾旭正認為,「要不要發展觀光,不是外人來說,而是讓住在那裡的人自己去抉擇。」社造必須了解背後的故事才會看出其中的價值,觀光客若不是抱著深刻學習的心態,而是以「獵奇」的心理,只是看表面新奇的東西,就容易會有不好的行為、言語出現。

葉澤山表示,針對歷史街區自治條例對象,明年度編列預算執行,西門路司法眷舍舊址也將打造微型文創聚落,提供資源整合與支援。「文創能量正如一顆顆小裸鑽分散各角落發光」,這次廈門文創博覽會,該局即組團參展,將台南老屋創遊帶上國際行銷。

 

守護百年宅 住民只要寧靜

 
慈濟志工阿嬤在家門門口作資源回收,遊客亂置垃圾。(記者洪瑞琴攝)
這張告示起不了多大作用。 (記者洪瑞琴攝)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文化觀光帶來遊客,正興街住商混合的街道舊住戶,有人習以為常,卻不見得人人開心。

七十四歲的襲綉瑛無奈地抱怨說:「我住在這裡做資源回收,以前好好的,現在人多、堆垃圾,變成是我的錯。」

老伴已過世多年的她,膝下無子女,廿幾年來全心投入慈濟資源回收行列,也因兄弟姊妹都住外地,她守護百年老宅,「早晚上香拜『公媽』,祖厝才不淪為廢墟」。

可是,門外放回收物,來往遊客及店家誤當垃圾堆亂丟包,前陣子環保、衛生局找上門,要她好好整理,否則祭罰。雖然有店家好心貼告示,但還是有人「沒看到」隨手丟垃圾。

從神農街搬來,隱身於民族路三段一四八巷的「慕紅豆」柴燒紅豆湯,將有「飛魚記憶美術館」婚紗攝影為鄰,都是人氣指數高的老屋新戀。沒沒無聞的小巷,漸有遊客來往穿梭。

「下一個台南文創聚落?」慕紅豆的「大可」卻回答:「最好不要形成這樣,單純想做讓自己快樂的事,太多遊客,怕會打擾到這裡的住戶。」

 

文創移民風 正興街活過來

 
「慕紅豆」隱身於民族路三段巷內,不起眼的巷道,漸有遊客慕名而來。 (記者洪瑞琴攝)
「蜷尾家」霜淇淋在正興街異軍突起。 (記者洪瑞琴攝)
落腳正興街老屋的「彩虹來了」2樓空間,供藝文單位使用。 (記者洪瑞琴攝)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正興街,一條不怎麼起眼的街道,隱沒於藝術海安路、小吃林立的國華街之間,近幾年成了六、七年級生打造夢想街,咖啡、霜淇淋、食堂、民宿、衣飾潮T…,一家一家張開創意風格旗幟,文創聚落悄然成形。

主持「打開聯合工作室」團隊的設計師劉國滄,把一九七○年代「佳佳大飯店」老建築,融入府城歷史,打造超吸睛的文化旅店,國內外旅客駐腳,逐漸興起一股文創移民風。

原本網路販售有名氣的「彩虹來了」,就選在這條街開首間實體店。店主人高耀威捨棄百萬年薪的資訊科技職務,愛上「台南人情味與慢調生活」,與另一半攜手築起「彩虹」的家。

他們花三、四百萬元買下四十多年透天厝,記錄施工過程拍製「台南起家ㄟ小威」一片還入圍台南劇展。文創商店不僅賣自家品牌,暗巷變藝廊、木窗成展架,也實踐分享他們在老屋的生活態度。

日式木造店面的「蜷尾家」,店掛「散步甜食」燈籠,週末假日老街大排長龍,住戶更說「前所未見」。沒落街道,頓時甦醒!

「下町洋房」彩繪拼布店主陳冠伶說:「就這一年,好像遊客多了起來。」她幾年前就進駐,明顯感受這股老屋文創確實不一樣,也讓自己工作坊加分,建議公部門規劃週末假日徒步區。

「正興咖啡館」老文化、舊符號,在小巷標立老屋新詮釋。該店同屬「佳佳」經營團隊,成員之一的蔡佩烜說,賺錢不是老屋經營唯一目的,要根源於「生活互動」,否則一定做不下去!

 

《台南述記》文明的衝突

老屋欣力帶來的話題性十足,台南品牌的打造成為全國追逐的風潮,彷彿沾一些台南味,就有著文明灌頂的加持。可惜觀光的培力還是只在於「數人頭」、「數鈔票」,而不是「建文明」、「創新力」,造成住民和外來人潮的場域衝突,也帶來了政府和社團觀念上嚴重的偏失。

「台南共識」的建立,是一種解決的方案。包括公務單位、投資客、觀光客,都得在一個「約章」中進行城市的遊覽與造訪。事實上,不少世界級的觀光城市,在導覽文化觀光時,必然會結合約章,讓遊客不至於打擾住戶生活,也讓住民「生活的悠閒」與觀光人潮的「匆促」獲得了緩衝區。

看著古蹟的觀光客和收入不斷地增長,政府單位免不了開始大力地「行銷台南」,並且間接地促使外地人「消費」台南。台南品牌的建立,是為了留下老屋欣力的生命紀錄或者是只為了貪圖短暫的「賣點」?值得公務部門重新思索。

台南有一種味道,不是抄襲可獲得,對台南人來說,記憶的長巷中,往往自能浮現人文財富。

有人說,台南人很「高傲」,但這就是台南人在台灣四百年歷史的過往中,學會的一種「生活」的人生觀,你可以不欣賞,但你必然要尊重。(記者趙卿惠)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