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生活采風:看西街教會

看西街是古街名,現在是南市和平街33號

看西街教會有140年以上的歷史,為基督教長老教會的教堂。圓拱頂的白色建築是仿梵諦岡聖彼得大教堂所設計,是基督教台灣首任宣教師馬雅各醫師於公元1865年6月16日來此街,成立了台灣首間傳教所及西醫診所,歷史意義深遠。『看西街』是舊府城五條港區五要街道之一,因位於港區向西,因此早期居民便以此稱呼。

網路文章:http://tw.myblog.yahoo.com/jw!3wqS63SGGALQ6P5evj9_bYg_/article?mid=704

台南看西街是基督教福音來台發源地,而看西街教會即為紀念福音來台之教會,深具歷史意義。主後1865年5月28日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生,偕同杜嘉德牧師、陳子路、吳文水、黃喜智等傳道師搭乘一輪船名「美太」號,由打狗(高雄)登陸,幾天後來到台灣府(台南)。有位馬威廉先生為他們預備一個地方在看西街(即原仁愛街四十三號),於6月16日開始傳教行醫。前面是禮拜堂,後面做為醫療館,展開醫療傳道的工作。不久遭守舊猜忌者反對,甚至於7月9日主日這天被匪徒包圍準備攻擊。是時,馬雅各醫生等緊閉門戶同心祈禱,而吳文水則設法脫險求救台南縣衙,縣主聞訊立刻親臨制止,並勸馬雅各醫生暫時離開台南,到了禮拜二,馬雅各醫生等就離開台南往打狗去,在旗後工作。
 
惟嗣後不避艱難,於1868年12月底回到安平,打算在台南租一間房間,幾個禮拜之後就從高金生先生得到舊樓繼續工作,聖工因此日見發展。迨1903年始有太平境馬雅各紀念禮拜堂之創設,並於1917年5月27日再由太平境教會分設說教所於聖教發祥地之看西街,離今有七十八年。當時適有兩位熱心信徒劉錫五長老、澎湖女官捐獻房屋作禮拜堂,嗣後並賴太平境教會及教會學校師生之支持及侯蓮湖(第一任)、蕭朝金、許崑、夏禹諸傳教師相繼努力傳道,培養信徒,教勢因之擴展。
 
1939年3月18日成立支會命名永樂教會,離今61年;1943年3月末退任牧師盧賞受派在本會工作;同年4月成立堂會,會員59名;1950年6月16日聘請盧賞牧師為本會第一任牧師,至此方為完全獨立之自治堂會,已50年。在盧賞牧師領導下極盼教勢進展,專程前往高雄前金教會邀請台灣第一位女牧師李幫助前來奮興佈道。當李牧師按址來回繞了好幾圈,仍遍尋不著禮拜堂時,不禁感慨萬千,於是在奮興會上大聲疾呼,我們必須蓋一間具有十字架記號明顯的禮拜堂來榮神益人,興建禮拜堂之議因而產生。
 
1951年和會決議,授權任職會組織籌建委員會,專責物色土地、策劃重建工作,因當時考慮必須在宣教發源地附近,不然就失去紀念的意義,實在得來不易。為慎重起見,特聘當時任南部大學總幹事黃武東牧師擔任顧問,提供寶貴建言,教會外觀就是採納黃牧師之意見,內部是當時台南神學院副院長安慕理牧師提供,一樓做講堂、二樓做禮拜堂,分別不同用途。一九五四年經小會呈請中會向南部大會准建「南部設教紀念教會」。
 
經費是一大難題,初期教會會友大約60人,大半生活貧困、經濟拮据,但受聖靈感動,紛紛慷慨解囊,有人捐出首飾,在奮興會場共認捐將近二萬元,做為建築基金。青年們更憑著滿腔的熱誠到各地教會演劇,舉辦慈善市、收集廢物等,也為基金帶來更多迴響。
 
盧賞牧師更馬不停蹄,來回奔波,先後兩次跑遍全台各教會,加上台南中會各教會之捐獻共募得五萬餘元。更難能可貴的是盧木童長老鼓勵信徒照各人恩賜,竭盡所能,其餘不足額,他願全部負責。新建聖殿獻堂典禮於1955年6月16日舉行,所以今年亦是本會建堂45週年紀念。
 
新建堂之命名,有人主張沿襲舊有的永樂教會,有人提議依地址取名和平教會,也有人認為地屬西門宜名西門教會,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後來黃武東牧師,引經據典── 引據馬雅各醫生寫給巴克禮牧師信中所提到「我於1865年6月16日於看西街開始工作……」這場煞費周章的命名風波才塵埃落定,「看西街教會」留為歷史查考。1954年向南部大會稟請為「南部設教紀念教會」。俟台灣宣教百週年南北合一為總會,因北部慢南部七年開拓,便名正言順的由「南部設教紀念教會」更改為「台灣宣教紀念教會」。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