噍吧哖事件雖是台灣日據時期規模最大的武裝抗爭行動,但過去的研究卻不多,台南市政府趁著百周年委託學者尋訪耆老口述研究,並對照文獻,找出許多有血有淚的故事,也讓冰冷的歷史有了溫度。
負責調查的台南大學台文所所長戴文鋒表示,過去的研究口述資料相當少,如今當事人更多已凋零,要親口說出當年事件已不可能,這次花費兩年,首次找出許多故事。
像是當時住在左鎮的簡文草,一家八口被殺,他一人在左鎮山區躲了兩年,擔心連累其他家人,摸黑抱浮木順著曾文溪水漂到西港,在當地人幫助下,頂替死亡的黃憨犇,改名娶妻生子,二次大戰前曾冒死帶著三名兒子返左鎮祭祖,一直到死都想要認祖歸宗。
台灣光復後,政府嚴格管制戶籍,簡家後人想改回簡姓不易,經過三代努力,才以各種歷年調查資料佐證,終於在一九九九年改回姓簡,但為表示不忘黃姓恩德,仍有一房維持姓黃,延續香火。
簡文草的孫子、六十八歲的簡瑞麟在訪談時,表示父親簡天福因為爺爺的囑託,多方奔走,甚至因此發生車禍過世,兩位長輩都未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改姓成功,相當遺憾。
還有玉井一位王姓校長家中祭拜「余榮」的牌位多年,他從阿嬤口中得知是噍吧哖受難者之一,戴文鋒在尋耆老過程中,協助調查查出過世的阿嬤陳玉,十三歲時嫁給「余盈」,一子尚未滿周歲就發生噍吧哖事件,全家都被抓,陳玉父親與丈夫都遇害,兒子在家中無人照顧,活活餓死,陳玉僥倖逃生後改嫁王姓人家。
王家後人稱,曾夢到有陌生人到飯桌上拿起雞腿就啃,家人大罵,陌生人卻瞪眼「你不知道我是誰嗎」,家人事後認為應是死亡的「余盈」回家爭地位,從此祭拜其牌位,卻誤把「余盈」寫為「余榮」(盈與榮兩字台語音相似),王家之後事事順利,不再有奇怪的事發生,在戴文鋒調查後,也將牌位改回「余盈」。
噍吧哖事件迄今百年,左鎮區因是義勇軍駐營招兵買馬,日軍事後報復死傷最慘,左鎮國小數位學習中心與崑山科大合作要設立「左鎮區噍吧哖古戰場模擬圖書館」,並進行「寡婦村」等田野調查,讓更多真相浮現。
左鎮國小校長李智賢表示,噍吧哖事件發生在1915年,正逢百年,左鎮當年慘遭屠村死傷慘重,該校家長會長嚴俊佳的曾祖父嚴朝陽,當年是保正(日據時的村長),也是受難者之一,嚴俊佳近幾年才知道這段歷史,數位學習中心與崑山科大資訊志工合作,將會設計古戰場互動遊戲、以及左鎮區相關景點線上介紹。
李智賢還要帶領學生進行專題研究,探討「寡婦村」議題,日本人將15歲以上男丁殺害後,當地婦人以招贅傳遞香火,在山區是普遍流傳的故事,透過訪談他們的後代,讓這段歷史真相逐漸浮現。
國小退休老師楊寶山出版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噍吧哖兒女」,就以虛構人物寫到左鎮「寡婦村」延續香火的情節,令人讀來特別心酸。
楊寶山是楠西區龜丹人,他的曾祖父三兄弟都在噍吧哖事件被殺,其中一人也是保正,因抗日義勇軍據守在龜丹放壙坪(後稱鐵谷山),日軍為報復,龜丹男丁幾乎遭殺害。
南化區小崙里民林武王的曾祖父擔任保正也遇害,他說,當年15歲的阿公僥倖逃過一劫,被外曾祖父公收留當長工後入贅,林武王說,小時候聽阿公談及歷史,至今無法原諒日本人的殘暴。
噍吧哖事件死傷人數難確定,但山區常有「萬人塚」、「殺人埔」等地名,幾乎都與噍吧哖事件日本屠殺報復有關,其中不乏保正。嘉南藥理大學助理教授陳信安指出,保正不一定主動抗日,但義勇軍要求招兵買馬若不從就得死,後來保正也被日本列入報復,這是歷史悲劇。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