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糕栫費時費工 府城剩2家製作

T90004002014080618082727  

米糕栫的製作費工費時,恐成逐漸失傳的傳統行業。(記者趙傳安攝)

記者林雪娟、陳治交/台南報導
府城特有的普度供品「米糕栫」製作費時費工,目前台南地區所知只有普濟殿黃銅山和安南區的黃太郎兩家製作,可能是全台唯二。擔心後繼無人,有心人和黃銅山合作開辦體驗營,希望讓大朋友重拾小時候味道,也讓小朋友認識父母的「食味」。

目前台南市剩下兩家業者製作米糕栫,分別是安南區黃太郎、中西區黃銅山,雖都姓黃,但兩者並無關係。
黃銅山表示,早年較多人訂做一、兩公尺高,重一、兩百台斤的米糕栫,時代變遷,米糕栫也做調整,減少糖分,也添加紅豆、龍眼干、葡萄乾等食材,以往多做成柱狀,現在顧慮衛生及分送方便,多以論斤切割包裝。

黃銅山說,米糕栫的起源約在明鄭時代,有心傳承的「走尋鳳凰」的「拾味」小組,日前在安平開辦體驗營,小朋友發揮創意製作成凱蒂貓等造型,讓黃銅山相當高興,昨日也有大專生前來,希望構思發展為文創品。

米糕栫的製作技術雖不高,但每個步驟都是關鍵,包括米熟的程度、糖的份量,還有糯米得前一天先浸泡。由於米糕栫為大型柱,裡面蘊含許多先人的智慧,例如木板一片一片方便拆卸,除直式六角柱狀,一般也做成米龜或其他造型。

由於沒有防腐劑,米糕栫祭祀後會分發給信徒食用,大都是切片,成為甜米糕片,有的人則是加入八寶煮成粥品。
不同於其他傳統民俗小吃,茯苓糕一般民眾還吃得到,列為民俗的「九豬十六羊」已經少人製作,但至少太陽公祭拜時,尚有地方可以買到,米糕栫則非普度時不製作,也不普及化,一般民眾難有管道可以購買。

拾味小組說,根據訪查,米糕栫以往包括神明誕辰、年節等都有製作,甚至成為禮品,製作因需要大場地,成為獨特的廟口文化,因製作不能少量,早年民眾合買,是古早時期的團購文化。
 
2014/08/06 18:45

台南市特有普度祭品「米糕栫」

2013年08月19日18:59 

 

 

【辛啟松/台南報導】中元節將屆,台南市特有普度祭品「米糕栫(音:見)」正趕工製作,它是以糯米蒸熟,攪拌糖漿做成的傳統食品,類似甜米糕,嚐起來更Q彈有嚼勁。這項祭品只在中元普度或廟宇建醮才開爐製作,平常吃不到,市府決定列為府城的民俗文資。
 
八十四歲師傅蘇枝生做了六十多年,近半個月和其他資深師傅一起在普濟殿廟埕忙碌。做米糕栫費時三天,前一天要先浸泡米、蒸煮約兩小時,再加糖漿攪拌均勻,以木板組合成六角柱後開始填米,約靜置兩天即可拆板。
 
負責人黃銅山說,清朝物質匱乏,一般人不常食用糯米與糖,普度時準備這些祭品代表隆重。米糕栫的長條柱狀象徵步步高升,安平港的討海人須遠行,米糕栫有較長保存期限,且有容易飽足、攜帶方便等特點。
 
時代變遷,米糕栫製作也做調整,黃銅山降低米糕栫的糖分,以往多以柱狀在廟埕祭拜,現在顧慮衛生及分送方便,多以論斤切割包裝。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蘋果跑跳碰》粉絲團】

師傅們把拌入糖漿的米糕放進木栫內。 辛啟松攝

師傅在廟埕組合米糕栫的模型。辛啟松攝

開模後的米糕栫呈長條狀。 李青純提供

黃銅山分切米糕栫。李青純提供

信徒以高約二公尺米糕栫的當祭品。李青純提供

因應寺廟的不同需求,有不同尺寸的米糕栫。 辛啟松攝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