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作家黃婉玲:武廟古梅 劉家捐種

黃婉玲:武廟古梅 劉家捐種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2015-01-28

20150128221705-big  

↑美食作家黃婉玲出身柳營劉家,每年家族大年初五前,都會至古梅處前走一走。 (記者林雪娟攝)

台南武廟古梅樹非明朝寧靖王所植?美食作家黃婉玲近日出版新書《府城世家循味之旅》,書中揭露武廟內傳為明寧靖王親植的梅樹,其實是劉家宅院被拆除前所遷種,不知何故,竟被誤傳。武廟表示,不排除這項說法;文化局指出,說明根據先前資料,也歡迎各界提供相關資料佐證。

黃婉玲表示,劉家人都知道這段淵源和歷史,甚至每年的大年初五之前,都會到武廟梅樹前走一走,這樣劉家人才有「回家」感覺,他們先前即聽過王爺種樹說法,原本不予置評,但發現這項說法廣為流傳,以訛傳訛下,所有人都誤信為真,甚至還設說明牌,她認為錯誤說法其實也犯下「欺君之罪」,講出事實前,她曾內心糾葛,但陳述真相她才心安。

許多人對黃婉玲的印象,大都是來自美食,但其實她出生柳營劉姓世家。在武廟內的碑文中,也可窺見其外公劉炳文捐款資料。

劉炳文當年宅院深具規模,一磚一瓦都相當講究,據說七、八十年前,特地從大陸福州購買已有上百年的古梅,買了三、四棵,因水土不服,成功移植兩棵,後來日本人徵收宅院拆除,欲興建防空設施,劉炳文恐可惜了古梅,因此贈送給武廟,當年兩棵梅樹相呼應,可惜後來一棵死亡,只剩下如今這棵。

擔心傳說成真,成為歷史罪人,黃婉玲幾經考量,決定出書說明,由於當年捐贈沒有留下照片和文字,黃婉玲希望若有人有當年共立幼稚園舊時照片,應可印證古梅當時並不存在。
武廟指出,事隔多年他們也無從考證,當時從地理環境推估,捐贈說法並不排斥,說明牌由文化局設立;文化局表示,原先為木牌,損毀後改為壓克力牌,照原文書寫,若史料有誤,歡迎各界提供。

劉家舊宅位於赤嵌樓停車場旁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2015-01-28

根據黃婉玲說法,劉炳文的大宅院就在現今赤嵌樓停車場旁,為何會購買在該地,據家族轉述,家人認為風水好,但歷經拆除改為防空壕、康樂台、活動中心、停車場等,如今大宅院的故事隨時光更迭,再也無人提及。
黃婉玲表示,講起柳營劉家故事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劉家人在外相當低調,她的外公劉炳文幾經奮鬥,事業有成,在赤嵌樓旁興建大宅院,占地約三、四百坪,根據她母親劉昭玉口述,前方一堆矮房巷弄狹小,但進入劉家後,又是另一番風景。

黃婉玲指出,柳營劉家人都已離開故鄉,她則經常返家整理,有感於世家故事逐漸被忘懷,她著手整理,並以家傳味道出書,雖然宅院已遠、世代凋零,但味道卻可以永世流傳。

八十三歲的劉昭玉耳聰目明,記憶良好,黃婉玲也從中「挖掘」許多劉家和世家來往等故事,對於宅院的一景一物,她記憶猶新,每次回「娘家」,她不想付費停車,因為「回家怎還要付錢?」所以都搭車去。而看到古梅樹幹以前被架起曬衣架,心痛之餘,也只能無奈以對。

得知赤嵌樓停車場區不開挖,黃婉玲相當開心,希望劉家人的記憶不要再被撕毀,在書中她根據母親記憶,手繪劉家宅院示意圖,希望文化局能夠設立看板,讓人有機會緬懷過往。

黃婉玲週六談府城尋味之旅
記者林偉民/台南報導2015-01-28

中華日報主辦的「中華生活講堂」,首場於卅一日下午二至四時,在中華日報社二樓藝文中心開講,由在地的美食作家黃婉玲主講「府城尋味之旅」,以台南人的角色談府城傳統美食,免費開放大眾聆聽,歡迎參加。

曾出版《尋找台灣古早味》、《百年台灣古早味》、《總鋪師辦桌》、《老台菜》及一月新出版《府城世家尋味之旅》的黃婉玲認為,用飲食來談文化最不沈重、最簡單也最輕鬆,因此談美食可不能讓美食缺席,否則就讓人意猶未盡,因此她特地在這次演講中準備雞只餅、龜仔餅、麵粉酥三種傳統點心,讓觀眾能身歷其境的碰觸傳統美食。

台灣的發展由台南開始,在這個最古老的城市裡有很多故事,每一道菜的背後也有其故事和背景,台菜除了家常菜、酒家菜,其實還有一種隱藏在阿舍家的「阿舍菜」,這些經典菜色平常人家不易吃到,也因此很容易流失,就如同大家知道以前皇帝吃的是山珍海味,但卻不見御膳房流出料理山珍海味的書冊,為了不讓有錢人家的經典菜色失傳,黃婉玲這些年來致力於尋找並還原傳統台菜。

黃婉玲認為,台灣充滿移民精神,每個家族幾乎都有不同的故事,她也將透過演講介紹家族的故事,希望在目前大家族觀念逐漸淡薄的小家庭制度下,能拋磚引玉勾起大家對自己家族的回憶,重新思考與尋找。

新聞出處 http://www.cdns.com.tw/news.php?n_id=26&nc_id=6984

〈南部〉《武廟百年古梅身世之謎》老照片 梅樹77年前就在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祀典武廟百年古梅身世之謎,在古梅主人後代、美食作家黃婉玲提出佐證,證明並非相傳的明寧靖王所栽植,昨天引起各界討論,台南市教育會榮譽理事長沈銘賢找出一張七十七年前武廟「梅樹」的老照片,認為早在民國廿七年老梅樹就存在了。

  • 沈銘賢找出一張七十七年前有武廟古梅的老照片,指右上方樹幹為梅樹。(記者蔡文居攝)

    沈銘賢找出一張七十七年前有武廟古梅的老照片,指右上方樹幹為梅樹。(記者蔡文居攝)

  • 祀典武廟的古梅被視為珍貴文化資產,先前曾因風災折斷幸被救回。(記者蔡文居攝)

    祀典武廟的古梅被視為珍貴文化資產,先前曾因風災折斷幸被救回。(記者蔡文居攝)

不過,黃婉玲表示,武廟的古梅是她外公劉炳文於光復前二個月,即民國卅四年時捐贈給武廟,當時移植二棵,死了一棵;而早在民國廿三年時,她外公就開始從中國福州購進多株老梅樹,當時也有種在武廟,但一直種不活,後來因外公的大宅院被日本人徵收拆除,才把心愛的梅樹捐給武廟,這段過程,她的八十二歲母親都親身經歷過。

目前擔任牧群幼兒園董事長的沈銘賢表示,擔任教育會理事長時,於一九九七年舉辦台南幼教一百年活動,一位永福國小李姓老師於生前提供這張幼稚園的畢業老照片,照片日期為昭和十三年,即民國廿七年。

他說,李老師生前向他提及,小時候在武廟讀幼稚園,當時是有一棵老梅樹,並指照片右側的樹幹就是那棵老梅樹。

沈銘賢說,黃婉玲指古梅是七十年前栽植的說法,時間與該照片有點出入,但也有可能梅樹死了又栽種,因此該照片中的老梅樹,或許並非是現今這棵百年古梅。

不過,社大植物講師蘇明志從老照片中研判,照片中的樹幹應是現今武廟內的百年蘋婆而非百年古梅。他表示,照片方位似乎是由東西向拍攝,梅樹這麼粗的樹幹,應該是黑色的,不會這麼光滑,而且應該是彎彎曲曲的才對,該樹幹看起來不像是梅樹的。

 

 

 

 

 

 

〈南部〉搶救柳營劉家洋樓 後代爭取修復

2013-10-29

〔記者楊金城/柳營報導〕搶救柳營劉家古厝洋樓(頤樓)!約興建於一九一○年代的劉家洋樓,也是台灣國寶級畫家劉啟祥故居,毀壞情形嚴重,洋樓的劉家後代劉耿一等人爭取修復,市府文化局、觀光旅遊局將和柳營區公所協助。

  • 劉家洋樓年久失修,毀壞情形嚴重。(記者楊金城攝)

    劉家洋樓年久失修,毀壞情形嚴重。(記者楊金城攝)

劉家洋樓位在劉家古厝(劉家祠堂)的左側,是獨棟二樓磚造、木構、泥牆的洋樓,由劉家後代劉焜煌所建,劉焜煌有四個兒子,劉啟祥是三子,洋樓土地現由劉焜煌的後代十七人共同持有。

劉啟祥和顏水龍、郭柏川是台灣知名畫壇前輩,劉啟祥留日、留法,終戰後移居高雄,被譽為「高雄西畫之父」,劉啟祥的童年故居就在劉家洋樓,洋樓前方另有一間磚造木構建物,是他早年的畫室。

劉啟祥的兒子劉耿一說,洋樓有歷史建築之美和文化資產意義,看到現況很難過、焦慮,再不修復保護,只怕以後更難修復。他並強調,包括劉家古厝、洋樓都應該申列台南市古蹟、歷史建築保護,整個劉家古厝區塊像個「時光隧道」,值得保存保護。

最近二個月,柳營區長李添財連繫劉家洋樓後代。他說,劉家後代另一棟華麗、具歷史意義的洋樓,廿多年前已拆賣給彰化台灣民俗村,不能再失去這棟劉家洋樓,任其傾倒。市府觀光旅遊局長陳俊安本月也致電公所,表態協助營造劉家洋樓為旅遊景點。

市府文化局長葉澤山去年更曾多次親訪劉家洋樓後代子孫,他以文化局修復台灣本土音樂大師柳營吳晉淮故居成為紀念音樂館的成功例子遊說劉家人,目前十七位洋樓土地持有人已有九人同意申列歷史建築進行修復,近期將再溝通。

葉澤山說,依台南市歷史街區老屋補助,文化局最多只能補助五十萬元修繕,要搶修劉家洋樓最好能申列歷史建築或古蹟,在整合劉家內部共識前,或許也可以由公部門「認養」洋樓方式,先不要讓毀壞持續,再待修復時機。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