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歷史名人故居】台南幫吳三連吳修齊吳尊賢三兄弟故居 賴清德市長掛牌紀念

吳三連、吳修齊、吳尊賢 故居掛牌紀念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22日電)台南市政府選出126位名人,其中吳三連是政治名人,吳修齊、吳尊賢兄弟是經濟名人,市長賴清德今天在他們的故居掛紀念牌。吳三連、吳修齊及吳尊賢兄弟都是學甲區新頭港的人,這裡有「烏鴉落洋穴」的傳說,傳有護龍環繞,雖僅有30、40戶人家,但政商界人才輩出。

今天適逢「光覽祖系吳氏宗祠」春季祭祖日,吳氏宗親紛紛返鄉祭祖,也適時地參與吳三連、吳修齊及吳尊賢2處名人故居的掛牌。賴清德掛牌後,當場介紹吳三連、吳修齊及吳尊賢的生平事蹟,他說,吳三連於1950年出任官派台北市長,經民選連任。吳三連和吳修齊、侯雨利等共創台南紡織公司,吳修齊曾任統一企業董事長,吳尊賢則創立財團法人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熱心公益事業,被譽為企業界的文化人。台南市歷史名人分為藝文、學術教育、政治、醫療及經濟等5大類,賴清德已為新化區梁道、中西區的湯德章故居掛牌,吳三連、吳修齊及吳尊賢則是第三、第四處。1040322

文化局組成名人故居審議委員會

記者黃微芬/台南報導
市府文化局推動建立台南市名人故居網絡,十八日進行「台南市名人紀念形式作業要點」草案審查,決議將儘速正式籌組審議委員會,進行名人故居指定及紀念形式的審查,首批將針對包括湯德章故居在內的四十五處故居進行討論。

文化局推動名人故居業務,經區公所提報、文史工作者推薦及學者專家的建議,目前確定共有一百四十四位名人入列,其中四十五處文化局已率先整理出其故居或故址現況,包括保存良好或尚可者,共有顏水龍、吳新榮、林崑岡、黃煌基(歐威)、劉啟祥、吳晉淮、吳三連、吳尊賢、謝三升、陳華宗、謝國城、李連春、沈乃霖、侯雨利、郭光侯、江如南、蘇雪林、郭柏川、辛文炳、朱玖瑩、何傳、魏大猷、吳修齊、蔡國琳、湯德章、石時榮、劉瑞山、吳尚新、李文貴家族、葉瑞西等三十處。

至於故址曾有名人生活停留者,有余清芳、八田與一、江定、濱野彌四郎、甘為霖、巴克禮等六處;已拆除改建者有楊逵、黃昭堂、洪通、楊金虎、黃朝琴、宋斐如、陳秀喜、許丙丁、葉石濤等九處。

為使這四十五處故居或故址指定作業能順利進行,文化局特別訂定「台南市名人紀念形式作業要點」,由文化局組名人紀念審議委員會進行指定、紀念形式,甚至補助、獎勵的相關審查。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名人故居的指定今年一定會執行,紀念形式將依各故居或故址情況的不同,採取修繕、設紀念館、紀念碑、柱、牌、雕像,或者設紀念公園、紀念路名等不同的做法。

管理公家老建物 議員促招商活化 

記者姚正玉/台南報導
有見於市府權屬的老宿舍、老建物在拆與不拆的夾縫中閒置,市議員莊玉珠、蔡蘇秋金、楊麗玉、陸美祈和王錦德昨日建議,在結構安全的前提下,應招商活化,除保存建築,還能帶動商機、活絡經濟。

五位議員指出,大台南風景區民宿近幾年來如雨後春筍,除能提供遊客住宿之便,也有不少創業成功的案例。類此經營型態,在觀光地區如中西區、安平區等,吹起老建築風,不管民宿、餐廳,都受到消費都喜愛。

五位議員表示,相較於市府權屬的老建物、老宿舍等,待遇卻大不相同,官方和民間團體的看法一直存在矛盾與衝突,若拆除,具歷史意義的建築將全毀,若不拆,恐怕因為荒廢而形成都市之瘤。各方意見看似有理,所以形成對立,僵持是在考驗智慧,稍一不慎,就須背負歷史責任。

莊玉珠等五位議員提出另一個思考方向,建議市府將這些老建築做一次全面性的清查與體檢,結構安全無虞者,先行招商,依其地理位置和都市計畫使用分區,規劃未來可以活化和經營的方向。有安全顧慮者評估能否補強再利用,如此一來,拆與不拆都變成選項,而非絕對。

議員們強調,在健全制度下委託民間經營,是造成三贏的途徑,呼籲市府審慎思考。2013/03/18 18:37

台南幫吳修齊曾在民權路開布行 

4566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南紡夢時代卅日開幕,經營台南紡織的吳修齊早期還在中西區民權路開設布行。在新美街經營金銀紙的莊安一表示,吳修齊做事認真,的確有企業家精神。

早期「北門」人士到台南創業有成而有「北門幫」,「台南紡織」出名後,才有「台南幫」的稱呼。主要創辦人有吳三連、侯雨利、吳修齊、吳尊賢等等第一代領導人物中,侯雨利出身二重港,吳三連、吳修齊、吳尊賢出身新頭港等。

其中吳修齊於民國二年出生於台南縣學甲鎮頭港里,十六歲進入當時紡織有名的新復興布行服務,成為侯雨利的員工。民國四十三年與吳三連、侯雨利及二弟吳尊賢籌組台南紡織公司。

莊安一說,像新美街開基武廟旁的房子就是他目前向侯雨利後代所租,早期該房屋還曾當作染布行。當時侯雨利開設的新復興布行,先在杉行街;吳修齊先在侯雨利店裡工作,在宮後街創新和興,後來搬到今民權路上。

年輕時因為從事紡織業,因此可以多少了解吳修齊的事情,莊安一說,當時因為生產的布料不夠,新和興也曾從海外買布回來賣,不過吳修齊做事認真,確有企業家精神,台南紡織在企業界占有一席之地。

民權路大井頭 風光一時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中西區民權路早期布行興盛,雖然沒落,但民權路上目前還有古蹟和廟宇等,如民權路與永福路口的「大井頭」,還有離民權路不遠新美街旁的開基武廟等,吸引民眾造訪,呈現不同面貌的民權路。三、四百年前府城西門路以西的地方為台江的廣大海域,十七世紀初,荷蘭人轉進民權路「大井頭」。民權路與永福路口的「大井」開鑿年代不詳,相傳在明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時隨行太監王三保曾到台灣汲此井水,民權路近西門路口處即被稱為「大井頭」。

西元一六二五年,荷人以十五疋布與新港社的西拉雅族交易,頂讓台江邊、德慶溪一帶的赤嵌給荷人,並選擇在大井北方台江岸邊高地,營建赤嵌樓。鄭成功將荷人逐出台灣後,加上海峽兩岸商舶往來頻繁,大井頭附近的民權路更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日據時大井漸廢,加上後來推廣自來水以及民權路拓寬,大井位路中央為免遭到填埋,因而在井上覆半圓形鐵蓋並成為古蹟。民權路大井頭曾風光過,近年來民權路曾是台灣最大的布市,如侯雨利等知名企業家都曾在此發跡,雖然如今布市沒落,但經由其他行業的興起、帶動,現今還是很熱鬧。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