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生活散策 文創一哥、企業董娘、府城移民 自慢帶路

2015/11/05 出處:財訊雙週刊 第 489 期 作者:文/洪綾襄 攝影/董孟航

 

台南,為什麼總能讓人們趨之若鶩心生嚮往?一位最懂在地的作家,一位深耕文化的企業家夫人,一位南遷移民都說:一座城市之所以備受喜愛,不只在於美食與美景,更在於它讓你不由自主折服的歷史文化。

  •  

 
 
 
 
 
 
 

 

台南一哥王浩一 品味美食厚度
穿巷走弄 慢食百年風韻

 

台南在地人最愛吃什麼?是每一個熱愛府城的人想追究的首要問題。

 

因為你一旦更像台南人了,當觀光人潮在密如蛛網的街道上,迷惘又焦急地趕往各大排隊名店時,只有台南在地人可以優閒地走在專屬於自己的美食捷徑,巧妙地避開長長人龍,又吃到每一道想吃的美食。

 

因著有暢銷書《慢食府城》而被尊稱為「台南一哥」的作家王浩一,最常被問「台南什麼最好吃?」他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什麼都好吃!」

 

例如,離晌午還有半刻,在人潮湧入國華街商圈前,他會先不疾不徐地走到正興街狹弄內的小滿食堂,叫碗白飯以及醃越瓜煮虱目魚,配上季末最後一批的蚵仔乾,和著韭菜段,兩種重口味,入口卻是鮮極了。

 

解決完正餐後,沿著民權路閒晃到公會堂後的十八卯茶屋,沏一杯冷泡茶解渴,然後一邊欣賞棟棟屋齡四十年以上、磨石、磚砌、鐵花窗都迥異其趣的透天老厝;再穿巷走弄來到開山宮,吃碗源自廣東汕頭的卓家魚冊麵;回到老宅翻新的佳佳西市場旅店休息,提供的餐點便是附近知名台南的阿堂鹹粥,每一道吃食分量都不大,但你的胃、眼睛與心靈,都滿足了。

 

從台南的屋、樹、吃,王浩一能自1624年台南建城一路說起。他說,台南的口味就從荷蘭時期、明鄭、日治、國民政府遷台層層疊疊而來,神韻和價值就是和其他城市不一樣。

 

他分析,台南人祖籍多為隨鄭成功來台墾荒的福建移民,而自元朝起福州便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糖都,福州菜系的特色是甜、湯水勾芡,台南本身自荷蘭殖民時期也開始種甘蔗、製糖,造就安平港成為黑糖出口大港,也讓糖成為台南菜的基底。

 

王浩一指出,台南小吃雖非大菜,但珍貴之處在於許多家族代代相繼,只為了傳承一個味道,對食材與口味之講究,非外地人能理解,因此每吃進一口,幾乎等於吃進百年歷史,也難怪熱愛歷史的他,一直離不開台南。

 

可成董娘林珍玫 挖出藝術深度
老宅鐵花窗 鏤刻炫富美學

 

那麼,台南最美的風景是什麼?

 

其實坐擁台灣首府、首學、開台天后宮等歷史建物的台南人,對建築美學的要求更顯「爺兒氣」。可成董事長洪水樹的妻子、可成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珍玫,從6、7年前開始,以收藏古董的心態來購置、翻修老屋。

 

家住中西區的林珍玫,一天經過民權路時,覺得頭頂有著不尋常的光影,一抬頭目光就被一家老家飾行3樓的窗框吸引,打聽之下才知道,這棟有80幾年屋齡的老宅,賣了快2年都賣不掉。經過她的考察,發現這棟洋樓曾是台南風光一時的「美利堅洋貨行」,1、2樓為店面,三樓是美軍俱樂部,林珍玫還有一位舅媽,年輕時曾在此當過店員。

林珍玫特地找來知名藝術策展人杜昭賢翻修整新,才打造成目前台南知名藝廊的B. B. ART(Beautiful Building Art)。她指出,具有時代性的老屋本身就夠美了,只須簡單維護,不須多做裝潢。因此買下屋子後,先小心拆掉屋主封住的隔間,露出街屋特有的天井,靜置半年調理空間氣流後,才掀開屋主加裝的塑膠地板和天花板,磨掉門窗與樓梯扶手上厚重的油漆,重做洗石子地板,原有的檜木窗架之美,便素樸地展現出來。

不似奢華貴婦,林珍玫也愛台南小吃。她常到附近的保安市場閒逛,買一份洪家最愛的炸土魠魚塊後,邊欣賞老宅邊漫步回家。

林珍玫分析,光復前後時局動蕩,民眾為防盜自保,會在屋外加裝鐵門窗。然而台南人特別講究與眾不同,每個人都去和鐵件廠訂做不一樣的鐵花窗,要鐵工師傅一件件用手工扭折,才把鐵窗花發展成為台南建築外觀獨特的景致。

她透露,台南老屋之所以較其他城市保存良好,是因為台灣當代不少企業家發跡自台南,致富之後返鄉修復祖厝;如台南紡織的侯家、陳家,永豐餘董事長何壽川等的老家宅都已整理得宜,就坐落在現在的民權路、新美街、正興街、西門路上,雖然不為人知,但只要抬頭看,就可看到各有特色的鐵花窗,古意盎然卻風韻猶存。

主修藝術的林珍玫笑說,台南老宅的鐵窗花如今已是一種類當代藝術的呈現,因為見證了府城自古以來獨有的炫富美學,也鏤刻了一代風華。

府城移民陳慧姝 領略生活溫度
一個椪餅 訴說300年歷史

最後,台南最貴重的是什麼?

若讓出身台北、卻因經營物業與文創百貨而移居台南的陳慧姝來說,她的答案會是:「生活的深度。」

陳慧姝坦言,一開始接觸台南人,有很多事情不能理解,包括老闆明知會虧錢,卻仍執意標下並開放一切資源讓她好好經營的林百貨便是一例。

林百貨為台灣史上第二家百貨公司,僅比台北市的菊元百貨晚7天開幕,並稱為日治時期南北兩大百貨。1932年開幕時,配有南台灣第一部商用電梯,象徵著當年台南市的繁榮,也成為二戰時期美軍對地轟炸的目標。

光復後雖一度徵收公用,但還是荒廢了30幾年,不少年輕的台南人,根本不知道何為林百貨,2013年林百貨終於修復完成,台南市文化局決議採公開招標委外經營,但由於過去新光三越、統一夢時代等業者在台南經營百貨公司都成蚊子館,最後只有台南紡織相關企業高青開發唯一投標。台南企業董事長楊青峰估計,每年大概會虧數百萬元,但「不賺錢也要做!」

陳慧姝指出,經營文創和流行時尚業態完全不一樣,為了從台南生活中挖掘出最具價值的元素來發展文創,她與王浩一、胡佑宗、陳德安、黃建龍等產學專家,每2週開一次會,用了快1年時間,才設定林百貨的定位與整體規畫。

台南人非常重視生活中的各種手法、細節、節奏,因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度量。林百貨每一件商品都是發想自傳統生活用品,例如招牌「椪餅」,一個只賣30元,卻海納了300年的故事,第一個100年來自製椪餅的舊來發餅鋪;第二個100年是刻印林百貨「林」字樣的信文堂印章鋪歷史;第三個100年則是年逾八旬的林百貨。看似尋常的餅,但加上生活深度與創新後,就是一個獨特的故事載體。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