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湯圓 老台南人吃菜包 府城百年傳統
中華日報 2014.12.08 記者王捷/台南報導
冬至將屆,不少民眾準備湯圓與家人過節,坊間也有許多製作湯圓的食譜,有傳統的雞蛋酒釀湯圓,也有炸湯圓。台南人除了吃湯圓,還有吃「菜包」的習俗,百年糕餅舖「舊來發」每年都要製作千顆葷、素菜包,但是關於冬至吃菜包由來店家也不太清楚,只知道傳說與醫聖張仲景有關。
▼傳統市場每到冬至前都會有許多賣湯圓的攤販
▼多種不同口味的小湯圓
舊來發的老闆娘陳淑芬說,過去菜包的麵皮以糯米或白米製成,米製麵皮做工複雜,食用時要經過蒸或煎才好吃,所以現在餅舖大多將菜包麵皮改用麵粉製作,比較方便食用。雖然這個傳統食品叫做菜包,但有分葷、素兩種餡料。
大部分的老台南人在冬至中午十一點前,會以菜包祭拜祖先,因此冬至前舊來發就會接到老顧客、廟宇的訂單,每年至少要做一千顆菜包才能供應客群需求。陳淑芬說,三十年前她嫁到舊來發時店內就開始做菜包了,冬至吃菜包的習俗流傳多久她不曉得,傳說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
舊來發第五代傳人何玟慧說,傳說醫聖張仲景在冬天看到民眾耳生凍瘡,所以用米製麵皮包裹羊肉、蔬菜及辣椒,促進血液循環以免耳朵凍傷。這項食品外觀像耳朵,所以被稱為「嬌耳」或「餃兒」,因過去物資缺乏,內餡菜多肉少,因而又被稱為菜包。
府城冬至 菜包配湯圓
2014年12月09日 程炳璋/台南報導
冬至將屆,湯圓是應景食品,老一輩的台南人卻有吃菜包配湯圓習俗,台南市北區自強街的舊來發餅舖,傳承五代,年年在冬至製做上千顆的菜包,百年來不間斷,未到冬至就有老客戶前來訂購。
府城民眾冬至吃菜包的傳統習俗眾說紛紜,可靠的說法是古時候醫聖張仲景在冬天看到民眾耳生凍瘡,就以糯米製成外皮,包裹羊肉、蔬菜及辣椒等能夠促 進血液循環的材料做成食物,民眾食用後可免耳朵凍傷。古時候的「包子」外觀就像半月型的「耳朵」,稱為「嬌耳」,取諧音變成「餃兒」,古時物資缺乏,包子的內餡菜多肉少,所以又被稱為菜包。
菜包後來流傳到台灣,府城老一輩民眾,在冬至當天的中午前,會拿菜包與湯圓一起祭拜祖先,「呷鹹配甜」逐漸成為府城民眾冬至吃菜包配湯圓的傳統習俗。有百年歷史的舊來發餅舖,平時做椪餅,每到冬至前夕,全部員工暫停製餅,開始趕製上千顆餃子狀的菜包,這項傳統工作在餅舖已沿襲百年未間斷。
府城的冬至菜包製作方式經過改良,從糯米皮改為麵皮。在美食小吃的府城中,冬至菜包仍分葷、素兩種,葷食內餡有蛋黃,素食有香菇,提供不同需求。
冬至湯圓菜包熱賣 店家忙翻
2004.12 CDNS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昨天是冬至,依照習俗要吃湯圓,也帶動湯圓的買氣,製作湯圓的糕餅店及傳統市場賣湯圓的攤位,昨天都加派人手趕工搓湯圓,好應付消費者的需求,有的則還在店門口擺起湯圓攤,現搓現煮。另外,由於台南還有冬至吃菜包的習俗,「冬至菜包」也熱賣。
依照傳統習俗,在冬至這天,全家人要團聚吃上一碗湯圓,吃過湯圓後就代表又長了一歲。明新食品東寧總店表示,為了因應消費者的需求,他們每年冬至都會賣起湯圓,而且不僅賣手工冷凍湯圓,也在現場煮紅豆湯賣熱騰騰的紫米紅豆湯圓。由於這幾天正好天氣轉冷,煮好的熱湯圓買氣相當熱絡,尤其昨天冬至,很多公司、學校都打電話下訂單,業者說,因訂單一下子湧進太多,人手忙不過來,一度還只好跟來現場買的民眾說抱歉。
在忠義路鴨母寮市場現包手工湯圓的攤位,昨天生意也相當好,從一早開始營業人潮就沒斷過,到中午左右所準備的配料就已全部用完,不少晚來的都沒買到。另外,除了湯圓外,台南在冬至還有吃菜包的習俗,有糕餅店特製冬至菜包來賣,同樣也是買氣超好。業者說,「冬至菜包」和一般菜包在外型和餡料上都不太一樣,冬至菜包是半月型,有點像水餃或元寶,餡料除了有高麗菜、紅蘿蔔、絞肉,還有一般菜包不會加的芹菜,加芹菜是因為芹菜象徵長長久久,有添壽的意思。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冬至湯圓熱賣,廿二日為廿四節氣中的冬至,不少賣湯圓的店家昨日忙翻天,有的店家說,生意比平常約好上一倍。一般民眾在冬至當天,都會按習俗吃湯圓,為因應消費者需求,不少店家昨日加緊趕工,應付龐大的消費群。位中西區國華街上的圓仔惠湯圓,員工們昨日清晨五點半就到店內開始工作,店內人員表示,由於民眾於冬至當天都有吃湯圓習俗,員工趕工因應,估計昨日準備的湯圓約比平常多一倍。
除了前往店消費,不少商家昨日還訂購湯圓,圓仔惠湯圓說,像銀行、學校、股票商等都有訂貨,有的最多還訂到五十幾盒,工作人員除了要應付外送外,還得因應來店消費的顧客,忙到幾乎沒有時間上廁所。另在西門市場內的江水號昨日主要以外送為主,甚至還把兒子叫回來幫忙,江水號說,有的客人提前預訂,有的選在下午外送,因為人手不足,只好找家人幫忙。
冬至習俗何其多!為什麼要吃湯圓呢?
2014/12/22 setn 愛台客/綜合報導
冬至是中國傳統民間節日之一,也是一年廿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氣,在唐代可是與新年並重,所以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台灣冬至通稱「冬節」,最主要的民俗是吃湯圓、祭拜家中供奉諸神和地基主,同時也舉行祭祖。湯圓象徵圓滿、團圓,普遍用於台灣民間婚禮、入厝、入廟、做三年、安神位等典禮。冬至吃湯圓除有團圓、圓滿之意,也具有「取圓以達陽氣」之意。
冬至的湯圓,俗稱冬節圓,要作紅、白兩色。另外再作如雞蛋大的湯圓紅白各六,內包糖料、花生粉等,稱為「圓仔母」。台灣民間認為,吃過冬節湯圓就表示增添一歲,因此有冬節不吃湯圓避免年齡老化的趣談。
冬至吃湯圓代表添歲的觀念,可能源自周代到漢初以冬至為歲首的歷制,南宋陸游(冬至)詩注就有「吃盡冬至飯便添一歲」之說,由此可見,吃冬至湯圓象徵添歲的觀念形成已久。
湯圓大多是以糯米製成,比較不容易消化,腸胃功能不佳的人不宜食用過多,而烹調方式最好採用蒸、煮或下湯,避免使用油炸,以免增加熱量及更不易消化,事實上在品嚐湯圓時,只要稍加留意份量和煮法,便可以讓我們在享受美味之餘又不發胖。
其實,冬至食物除了湯圓外,在各地的習俗都不同,也有各種應景的食物。像中國北方多吃水餃或餛飩,而南方地區大多吃湯圓,民間傳說吃了冬至餃子,包管耳朵不會凍傷,其典故來自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的「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告老還鄉後回到河南老家,那時正值酷寒嚴冬,河面都凍成了冰。為生計奔忙的鄉親們,穿著薄衣,面黃肌廋,連耳朵都被酷寒的天氣凍爛了。他看了,心中著實感到不忍。到了冬至那一天,他便自己到南陽東關搭起醫棚,為窮人義務治療凍傷。他先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湯鍋熬煮,等煮熟後,將羊肉及藥材撈起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再下鍋煮熟,取名為「祛寒嬌耳湯」。
來乞藥的人們,每人都給一大碗湯,兩雙嬌耳。大家吃了祛寒嬌耳湯後,只覺得渾身溫暖,兩耳發熱。張仲景一直捨藥到年三十,終於把鄉親們的耳朵全治好了。張仲景捨「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著。為了紀念他的恩德,每到冬至這天,人們都要包嬌耳吃。「嬌耳」又稱「餃兒」,也就是現在的餃子。另有一說是,因外觀像耳朵,加上過去物資缺乏,內餡菜多肉少,因而又被稱為菜包。
冬至吃菜包 百年傳統台南人必吃
〔2010.12.19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冬至將屆,湯圓是應景食品,府城人除吃湯圓外,還有吃「菜包」的習俗,百年老糕餅舖舊來發每年都要製作上千顆葷、素菜包,才能滿足老客人的需求,但冬至吃菜包的緣由為何,店家也不甚清楚,只知道是百年傳下來的習俗。
舊來發第五代何玟慧近來查資料發現,冬至吃菜包的習俗可能與中國河南人冬至吃餃子有關,下雪的冬日寒風刺骨,耳朵易凍傷,古代河南一位善心醫師遂製做具藥性、外觀有點像耳朵的食物給鄉親食用,之後民眾紛紛仿製。
第四代老闆娘陳淑芬表示,冬至做菜包是百年來的年度大事之一,下週三就是冬至,老客戶已經陸續來訂貨,遠在外地的老客人還要求宅配,堅持依台南傳統過節。
她指出,雖然名為菜包,其實葷、素都有,素的餡料為素料、香菇,葷內含肉、蛋黃;最初菜包外皮原料是糯米,成品類似客家菜包,因具黏性不好處理,在消費者建議下,才改為麵粉皮。
她說,很多消費者會來店裡詢問,為何從小就知道冬至拜神明除了湯圓還要拜菜包,但說真的,雖然老店年年做菜包,卻也不清楚緣由,長輩們也不了解,面對消費者的探詢實在很汗顏,或許吃菜包真的與資料所述有關,不然,為何菜包的模樣是橢長狀,而不是像肉包一樣是較容易捏製的圓形。
尚禾黑糖粉圓冰台南海安店
日式 抹茶布丁(店家自己做的非外購)+紅豆+湯圓
傳統甜品 熱紅豆湯加手工糯米湯圓。
台南‧中西區 尚禾黑糖粉圓冰 海安店
一一到起車人時走聲不要那要想她那和,道打和了道真和了。
222.112.85.253
jurdjfj.yolasi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