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路二段,大山牛排隔壁,有間開業40年歷史的陽春麵之家。
海安路二段近成功路口,市場外有兩間麵店,其中一間店名是正海安路老店汕頭意麵。 簡單的店面、廚房和移動式車棚,但有許多在地客人,生意相當不錯。
位在府前路與開山路口,知名烤鴨老店旁,有家同樣是老店的麵店,招牌上僅寫著陽春麵,未寫店名,開業已有近30年,目前攤位仍由第一代的媽媽與女兒共同經營。
這間從大菜市起家的50年老店,本店肉包輝目前仍在已荒廢的圓典百貨對面,兩間銀樓的巷子走進去即可看到,就在另一間同樣為老店的豐發黑輪對面,而468號的這間和海安路與民生路口、吾亦私隔壁的無名藍招牌意麵是親戚店。 這家離新光三越約五百公尺,有時我會來這間吃完再去新光三越,這家店從大菜市分出來後,原本開在民權路二段,新裕珍附近,搬到現址也有一段時間了。
忠味麵館裕忠店是由仁德本店老闆的女兒及女婿經營,開店幾年也來也培養了一群死忠顧客,從早上七點開賣到中午過後收攤,人潮絡繹不絕。
這間位在東和路的山西刀削麵,老闆姓黃。系出台南眷村美食代名詞的水交社,早年是在南門路與五妃街口開業,後來搬到大成路建業中學後面,6、7年前再搬遷至東和路現址。
這間跟冷家麵店、阿蓮、阿菊麵店一樣,都是水交社眷村出來的麵店,永華路上靠西門路口那間是媽媽開的,文南路這間則是女兒,本來沒有店名,後來才以王媽媽當店名。
民族路與育樂街交叉口的兩層樓房子,有間中午過後才開的麵店,開了近20年,沒有扛棒,除了二樓掛了個綠芝屋冷飲、早點的看板,不過它賣的是傳統汕頭意麵,由一家人一起經營,位子就擺在騎樓周圍。
中正南路到公園路、安和路一段的交叉路口,有點小變化,跟公園路相接,在過柴頭港溪前的那一小段也叫中正南路,當地人通稱六甲頂,這裡有間位在台灣企銀旁的麵店,斜對面是全國電子,要找的時候要注意看一下。
店外觀,其實一直都沒名字,最早是時報周刊、慢食府城來採訪過後,才冠上了蘇家鍋燒意麵的名號。因為店家老老闆娘的爸爸以前是總鋪師,所以將煮呷的好手藝傳給了現在民權路、國華街交叉口的米糕,這攤本來是賣當歸鴨的,後來才轉賣鍋燒意麵,這兩家也分別都賣了半世紀。 鍋燒意麵原自日本,最早是以單人份小鋁鍋盛裝,底下襯瓷盤。後來為增加精緻感,有些改以井字型木架取代瓷盤。又因鋁鍋本身散熱快,冬天湯易冷,後來就又改以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