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位在東和路的山西刀削麵,老闆姓黃。系出台南眷村美食代名詞的水交社,早年是在南門路與五妃街口開業,後來搬到大成路建業中學後面,6、7年前再搬遷至東和路現址。
這間跟冷家麵店、阿蓮、阿菊麵店一樣,都是水交社眷村出來的麵店,永華路上靠西門路口那間是媽媽開的,文南路這間則是女兒,本來沒有店名,後來才以王媽媽當店名。
民族路與育樂街交叉口的兩層樓房子,有間中午過後才開的麵店,開了近20年,沒有扛棒,除了二樓掛了個綠芝屋冷飲、早點的看板,不過它賣的是傳統汕頭意麵,由一家人一起經營,位子就擺在騎樓周圍。
說起位在友愛街市場旁的小杜意麵,也是台南名店之一,開了也有70年,當然除了小杜,友愛市場裡也有好幾家好吃的東西,像阿英魯麵、阿全碗粿。跟以前相比,店面有整理過,環境提升不少。
不算大的店面位在健康路上,是間60多年的老字號,目前由老闆娘及兒子、女兒一起經營。店內環境很簡單,台南市賣沙茶火鍋的好像都是這個樣子,反正也不需要太華麗的裝潢。
這棟老房子位在海安路上,但有內縮一些,庭前擺了張桌椅,還有棵參天的老茄冬,老樹與舊屋,很有時代氛圍,鯨吞燒之前也是間餐廳,叫雲手,由三位聽障人士所開設,性質比較偏向酒吧食物。
在台南大街小巷常可以看到掛著汕頭意麵的招牌,開山始祖即是這間汕頭麵店第一代創辦人劉木城民國38年來台後遭逢大陸淪陷,只好先寄居在西門路的三山國王廟的潮汕會館,最先也跟許多潮汕同鄉一樣,做起賣豆花、豆漿的生意,現北安街的無名豆花創辦人陳吉城、成功路蔡豆花及國華街修安豆花的創辦人洪鴻波、現已關店的成功路海安路口的雙囍豆花創辦人張登祥,也是那時候來台的汕頭同鄉。
中正南路到公園路、安和路一段的交叉路口,有點小變化,跟公園路相接,在過柴頭港溪前的那一小段也叫中正南路,當地人通稱六甲頂,這裡有間位在台灣企銀旁的麵店,斜對面是全國電子,要找的時候要注意看一下。
原沙淘宮旁的原舊址平房已整個打掉,一開始在廟旁,後來移到廟後巷內的雙店面,對面則是倉庫,最近則在旁蓋起大樓。可容納更多客人及提供較佳的用餐環境,哎,不過早期所謂的廟埕料理現都漸漸的不存在了…
在台南,東南亞料理以泰國菜為大宗,越南料理次之,其實越籍新娘開的越南小吃店不少。其實越南不只是地理上得天獨厚,受中國影響頗深,歷史上更曾被法國殖民,所以亦有法式料理的融合,只是台灣的越南菜多獨沽一味:越南河粉,自然吃久了就了無新意。 另外其實在越南當地,吃到的都是這種似米苔目的白麵條,不過形狀較偏圓細,很難吃到像台灣這種扁寬的河粉, 當初出差時第一天去時吃很高興,第二天還OK,每天吃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