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菜市跟水仙宮一樣,都是台南歷史悠久的傳統市集,裡面自然也出了不少攤在地人才知道的美味,像金鳳麵店、美鳳油飯、阿粉姨紅茶牛奶、手包餛飩…等,這是位於萬昌街上的牌樓入口,有機車停車場,而且每月農曆 17 號都會公休日都會噴藥消毒,裡面環境雖然 Local,但也算是比較明亮乾淨的市場了。
忠味麵館裕忠店是由仁德本店老闆的女兒及女婿經營,開店幾年也來也培養了一群死忠顧客,從早上七點開賣到中午過後收攤,人潮絡繹不絕。
這間位在東和路的山西刀削麵,老闆姓黃。系出台南眷村美食代名詞的水交社,早年是在南門路與五妃街口開業,後來搬到大成路建業中學後面,6、7年前再搬遷至東和路現址。
這間跟冷家麵店、阿蓮、阿菊麵店一樣,都是水交社眷村出來的麵店,永華路上靠西門路口那間是媽媽開的,文南路這間則是女兒,本來沒有店名,後來才以王媽媽當店名。
民族路與育樂街交叉口的兩層樓房子,有間中午過後才開的麵店,開了近20年,沒有扛棒,除了二樓掛了個綠芝屋冷飲、早點的看板,不過它賣的是傳統汕頭意麵,由一家人一起經營,位子就擺在騎樓周圍。
在台南大街小巷常可以看到掛著汕頭意麵的招牌,開山始祖即是這間汕頭麵店第一代創辦人劉木城民國38年來台後遭逢大陸淪陷,只好先寄居在西門路的三山國王廟的潮汕會館,最先也跟許多潮汕同鄉一樣,做起賣豆花、豆漿的生意,現北安街的無名豆花創辦人陳吉城、成功路蔡豆花及國華街修安豆花的創辦人洪鴻波、現已關店的成功路海安路口的雙囍豆花創辦人張登祥,也是那時候來台的汕頭同鄉。
中正南路到公園路、安和路一段的交叉路口,有點小變化,跟公園路相接,在過柴頭港溪前的那一小段也叫中正南路,當地人通稱六甲頂,這裡有間位在台灣企銀旁的麵店,斜對面是全國電子,要找的時候要注意看一下。
店外觀,其實一直都沒名字,最早是時報周刊、慢食府城來採訪過後,才冠上了蘇家鍋燒意麵的名號。因為店家老老闆娘的爸爸以前是總鋪師,所以將煮呷的好手藝傳給了現在民權路、國華街交叉口的米糕,這攤本來是賣當歸鴨的,後來才轉賣鍋燒意麵,這兩家也分別都賣了半世紀。 鍋燒意麵原自日本,最早是以單人份小鋁鍋盛裝,底下襯瓷盤。後來為增加精緻感,有些改以井字型木架取代瓷盤。又因鋁鍋本身散熱快,冬天湯易冷,後來就又改以塑...
公園南路、忠義路交叉口附近,在忠義路上,有顆大榕樹,這條也是北忠街,沿著巷內走進去,裡面房子,新舊交陳,有可以看到裡面一舉一動的舊式低矮房子,以前的路很小條,不像現在鋪設了景觀街道,桌子也只有三、五張,現在則有許多拆建整修過的車庫小洋房,有間廟,附近還有間洵理教會。走到北忠街、裕民街三叉路口,路口的麵店,每晚五點會開張營業,開業30多年的麵攤。
位在前鋒路靠民族路地下道旁的無名麵店,就在水餃之家的斜對面,以前原本在前鋒路的國民就業輔導中心平交道旁,那時還有平交道,現在已經封起來了,每次吃麵如果火車經過時,都伴隨著平交道的鐺鐺聲及些微的震動,後來搬到前鋒路,也換了老闆。大導演李安在台南念初中時,晚上與家裡的幫傭老楊,兩人晚上幾乎天天來此吃消夜,而麵攤原老闆與老楊又剛好是四川老鄉,自然少不了聊家鄉事,後來連弟弟李崗也連吃了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