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已經營十餘年的日本料理店,晚上常常會看到許多日本人,下班後包台計程車過來,下車後就進來吃飯。老闆黃先生曾在日本留學及工作過,店名即取自於當時社長名字,以表示受其照顧的心意。
阿忠漁粥位在民族路上,明卿蝦仁飯附近,晚上才開,簡陋的店面,沒有華麗的裝潢,已呈淺藍甚至有點掉漆的牆壁,在路邊的招牌,以紅藍二色書著土魠魚粥、虱目魚粥,容易讓人忽略,但店內料理卻是道道招牌,值得收入口袋的好店。
店外觀,其實一直都沒名字,最早是時報周刊、慢食府城來採訪過後,才冠上了蘇家鍋燒意麵的名號。因為店家老老闆娘的爸爸以前是總鋪師,所以將煮呷的好手藝傳給了現在民權路、國華街交叉口的米糕,這攤本來是賣當歸鴨的,後來才轉賣鍋燒意麵,這兩家也分別都賣了半世紀。 鍋燒意麵原自日本,最早是以單人份小鋁鍋盛裝,底下襯瓷盤。後來為增加精緻感,有些改以井字型木架取代瓷盤。又因鋁鍋本身散熱快,冬天湯易冷,後來就又改以塑...
公園南路、忠義路交叉口附近,在忠義路上,有顆大榕樹,這條也是北忠街,沿著巷內走進去,裡面房子,新舊交陳,有可以看到裡面一舉一動的舊式低矮房子,以前的路很小條,不像現在鋪設了景觀街道,桌子也只有三、五張,現在則有許多拆建整修過的車庫小洋房,有間廟,附近還有間洵理教會。走到北忠街、裕民街三叉路口,路口的麵店,每晚五點會開張營業,開業30多年的麵攤。
位在前鋒路靠民族路地下道旁的無名麵店,就在水餃之家的斜對面,以前原本在前鋒路的國民就業輔導中心平交道旁,那時還有平交道,現在已經封起來了,每次吃麵如果火車經過時,都伴隨著平交道的鐺鐺聲及些微的震動,後來搬到前鋒路,也換了老闆。大導演李安在台南念初中時,晚上與家裡的幫傭老楊,兩人晚上幾乎天天來此吃消夜,而麵攤原老闆與老楊又剛好是四川老鄉,自然少不了聊家鄉事,後來連弟弟李崗也連吃了好多年。
如果有到國華街附近旅遊、找美食,走進這一端的小吃集散區時,如果正值中午、下午炎熱時,自然不能錯過府城第一冰品名店,近百年歷史的「江水號」!來碗刨冰、剉冰,適時的消暑、降溫一番才行~XD
這間位於大菜市的也是意麵老店,攤位簡陋,但生意超級好的,不管是觀光客或在地人,都會來吃,吃完,就吃江水號。第一代老闆葉蟹(或稱葉蟳)原在日本時代原先是開武術館的,後因門徒眾多,食指浩繁便開始供餐,久而久之便演變成「飯桌仔」。到第二代兒子葉壬癸於大正14年(1925年)加入做生意。
這間進興糖菓行,專賣古早味小玩意兒,本身是台南最大的零食批發商,其實現在七年級中後段班,到八年級的大概不大知道這些玩意兒了~ 進興除了餅乾、糖果、蜜餞、傳統糕餅、鞭炮煙火、抽紙牌等應有盡有;另外還有秤斤賣的小包零食,都是老闆精心張羅而來的,光各式傳統餅乾就有像菜脯餅、卡哩卡哩、巧果、飛機餅、貓耳朵、豬耳朵、大象耳朵、糖霜麻花、芝麻麻花。 另外還有40多種的蜜餞,除了常見的外還有特別的像水蜜桃乾、香...
這一家賣了30多年的意麵店,因為有扛棒也有名號,就不能算是無名意麵店啦,不過也是台南在地人才知道的好滋味,用餐時間人潮也非常的多。工作人員就是一家人,媽媽負責廚麵,兒子負責前台的滷味區。
另一家台南的無名意麵店,用餐時間人潮只能用可怕來形容。麵條特色是有加壺底油,嚐起來十分滑順,咻的一聲。上桌時要攪拌一下喔,放太久可是會變成碗粿般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