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小吃、老屋是台南人生活的共同記憶,尤其在府城三步一寺五步一廟的環境下,廟宇的興衰,是了解都市發展的歷史線索,如今交通發達,建設雖然便利,但有時也改變了城市的發展脈絡。
民族路在過了石精臼點心城到小公園的這一小段,在同一邊,聚集了不少飲食店,從福泰飯桌、小南米糕、石精臼牛肉湯、清子香腸熟肉、無名意麵、快炒攤,一直到過了新美街的阿忠魚粥、不餓門、明卿蝦仁飯,到圓環邊的悅津鹹粥。
小時候,阿嬤常會買一種叫「阿磨粿」的甜粿回家,底部用葉子包著,吃來涼涼甜甜,這種古早味的甜粿,是兒時的回憶,長大後這種老點心還有,只是要花些時間去找,在水仙宮市場內的韓氏還有,另外在謝宅主人的協助下,找到了一種是移動式的流動攤販。
中正路巷內總趕宮前松仔腳海產、府前路巷內馬公廟旁葉家海產、中正路與西門路口沙淘宮前關東煮(但這間搬了,現址不在廟前)、西門路立人國小斜對面-三山國王廟前海產攤。是台南4大廟邊海產,在廟前與神明共食,把酒交歡,非常有氣氛,如果有外地或外國客人來很適合。 中正路左右兩側巷內各有一處雙廟埕,一邊是總趕宮,創建於明永曆年間(約為西元1664年後),另一間五瘟宮前,創建於清末,詳細年代不可考,每到晚上,松仔...
青年路232巷是條鐵軌旁的小巷,從青年路直接到前鋒路新樓醫院附近,這一排有幾間日治時期留下的老房子,從寬廣的庭院,不難想像當初屋主的身家之雄厚,kinks老房子是最先在這裡開業的,旋即以極有特色的獨立樂團音樂及小酒館風格,在台南年輕人間頗受好評,2010年底,隔壁那間佔地更廣的豪宅,前台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蘇丁受先生的老家,也被打開了潘朵拉之門,其實常從這裡經過時稍注意一下,都會發現這棟有著日式巴...
台南少有的林蔭大道東豐路上,不同的樹種讓一年四季,各自有著不同面貌。
在北部,米粉湯是很常見的小吃,但在台南卻很難看到蹤影,傳統小吃小卷米粉用的是粗條米粉,但吃起來來口感又有點不同,這種南北差異也是很有趣的地方。
1999年成立的集集,創始店是忠義店,西門路這間則是第二間店,在2001年蓋好時,兩層樓大面落地玻璃窗,潔白時尚的外型,在當時的台南是很新概念的餐廳,2010年年底時,洁洁集團重新將這處規劃成咖哩專賣店。
在東南沿海的珠海、東莞、深圳、廣州,澳門骨煲及花雕雞算是很常見的日常料理,台南除了廚房有雞外,在長榮路5段340號還有另一家上沅花雕雞,只是規模沒這麼大,而廚房有雞除了花雕雞外,還有不少其他菜色。
台南有間創建於1742年(乾隆七年)的三山國王廟,由清代旅台的廣東潮州官民集資興建,是當今全台僅存由潮州派匠師所興建的廟宇,又稱潮汕會館,所以隨著政府遷台而來的潮汕人士也多半聚集台南,連帶的也傳入飲食文化,像豆花及沙茶爐都是,沙茶爐最出名的莫過於現在做起網購及進軍百貨美食街的小豪洲,不過其他的店家其實擁護的在地人也不少,像這間位在金華路水萍塭公園對面的廣東沙茶爐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