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意麵在台南亦是十分常見的麵系,不同於陽春白麵,麵體帶點彎曲、豬油調味及自製魚丸、魚冊、魚餃湯是其三大特色,市區的老店亦不少,像武聖點心城、關帝港劉家及大菜市肉包輝、包仔王都是。
早年東門圓環還有間名店萬年刀削麵,後來老闆把店收掉轉行,但其兄弟另外在開元路開了間萬紅刀切麵,其他標榜刀切麵的還有林森路的山東餃子館、余家蔬菜刀切麵。
在長榮路有間鐵皮屋平房-這間生意很好的麵攤「添福麵館」,不論是蒜泥麵、麻醬麵還是餛飩麵,通通50元銅板有找,每到用餐時間,就是人潮洶湧,前面機車停的滿滿滿,由此可見他不凡的人氣了!
老黃陽春麵的創辦人黃濤溢,是來台老兵,民國54年時跟別人頂下當時還在舊體育館,竹棚下的攤位,賣起陽春麵,一開始以太太黃徐月秀的名字阿秀為店名,後來在附近有實體店面,但遇到體育館改建後,房東要漲房租,就搬到了府前路現址,由第二代的女兒、女婿接手,改以老黃為名,五期重劃區還有一家由另一個女兒開的分店,府前路本店旁邊的也是許多老台南人的心頭好,圓環頂菜粽。
海安路近成功路口,有兩間相隔不遠的麵店,一間叫老店汕頭意麵,另一間叫大溝意麵(之前叫大溝頂)~
西門路民德國中旁,紅太陽創始店隔壁,有間開業40年的麵店,原名東發意麵,後來改成了上發意麵。
提到五期怡平路的金鳳陽春麵,很多人都會想到東菜市的金鳳老牌麵店,不過兩家沒有關係,只是恰巧創辦人的名字都是金鳳,雖然五期金鳳歷史沒有東菜市金鳳久,但也有30多年了。
廟宇、小吃、老屋是台南人生活的共同記憶,尤其在府城三步一寺五步一廟的環境下,廟宇的興衰,是了解都市發展的歷史線索,如今交通發達,建設雖然便利,但有時也改變了城市的發展脈絡。
在北部,米粉湯是很常見的小吃,但在台南卻很難看到蹤影,傳統小吃小卷米粉用的是粗條米粉,但吃起來來口感又有點不同,這種南北差異也是很有趣的地方。
水仙宮菜市場跟東菜市、鴨母寮並列台南三大傳統市場,凌晨四、五點就陸續有菜、肉、魚販等進來整備,隨著客人陸陸續續進來,一直忙到中午,裡面有不少攤位都是營業超過30年的老字號,只是因為身在傳統市場裡,名氣沒外面的響亮,跟其他兩個市場一樣,裡面都有一些賣熟食現煮的攤位,像麵條王,這家跟鴨母寮胎哥麵很像,都可以幫你順便料理剛買好的海鮮肉類,統統加到麵裡,只是差別胎哥麵是用炭火煮麵,今天這家古早味鍋燒意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