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路巷內總趕宮前松仔腳海產、府前路巷內馬公廟旁葉家海產、中正路與西門路口沙淘宮前關東煮(但這間搬了,現址不在廟前)、西門路立人國小斜對面-三山國王廟前海產攤。是台南4大廟邊海產,在廟前與神明共食,把酒交歡,非常有氣氛,如果有外地或外國客人來很適合。 中正路左右兩側巷內各有一處雙廟埕,一邊是總趕宮,創建於明永曆年間(約為西元1664年後),另一間五瘟宮前,創建於清末,詳細年代不可考,每到晚上,松仔...
青年路232巷是條鐵軌旁的小巷,從青年路直接到前鋒路新樓醫院附近,這一排有幾間日治時期留下的老房子,從寬廣的庭院,不難想像當初屋主的身家之雄厚,kinks老房子是最先在這裡開業的,旋即以極有特色的獨立樂團音樂及小酒館風格,在台南年輕人間頗受好評,2010年底,隔壁那間佔地更廣的豪宅,前台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蘇丁受先生的老家,也被打開了潘朵拉之門,其實常從這裡經過時稍注意一下,都會發現這棟有著日式巴...
1999年成立的集集,創始店是忠義店,西門路這間則是第二間店,在2001年蓋好時,兩層樓大面落地玻璃窗,潔白時尚的外型,在當時的台南是很新概念的餐廳,2010年年底時,洁洁集團重新將這處規劃成咖哩專賣店。
水仙宮菜市場跟東菜市、鴨母寮並列台南三大傳統市場,凌晨四、五點就陸續有菜、肉、魚販等進來整備,隨著客人陸陸續續進來,一直忙到中午,裡面有不少攤位都是營業超過30年的老字號,只是因為身在傳統市場裡,名氣沒外面的響亮,跟其他兩個市場一樣,裡面都有一些賣熟食現煮的攤位,像麵條王,這家跟鴨母寮胎哥麵很像,都可以幫你順便料理剛買好的海鮮肉類,統統加到麵裡,只是差別胎哥麵是用炭火煮麵,今天這家古早味鍋燒意麵也...
金華路上的餐飲店極多,從成功路段一直延伸到水萍塭,每到晚上時分,各家餐飲店的生意都不錯,能在這裡開店也必需有幾把刷子才行,這家小周牛肉爐,老闆從一開始在路旁擺攤,到頂下店面經營,也做的十分有聲有色。
在台南,開業超過百年的肉粽店只有再發號,但超過50年的肉粽、菜粽店還不算少,這家在金華路上的海龍肉粽,在地的知名度並不下於再發號,同條路上小吃名店極多。 櫃檯站櫃的是第二代,海龍肉粽創立於民國24年,第一代辛海樹,15歲起便在中正路旁,國華街到西門路的這一區塊,沙卡里巴附近,舊稱雞稠仔的地方,跟名為無腳的友人學綁、賣肉粽,後來被徵召到菲律賓當台籍日本兵,戰後回台,光復後因友人不再賣肉粽而結束攤位,...
開山路、大埔街附近,是聯境之一的六合境,境內轄下共有七間廟,開山王廟、仁厚境福德祠、油行尾福德爺廟、大埔福德祠、開基永華宮、馬公廟及清水寺,再往下到開山路過了樹林街到大同路、府連路、法華街多叉路口的這一段,則是以前小南門所在,所以有許多小吃店都以小南為名,像小南老蘇排骨飯、小南碗粿、小南米糕…等,這裡有間小南城隍廟,有文昌帝君,每逢考試季節,來拜拜的絡繹不絕。
在海安路與金華路的四方形區域,現大智、大仁、大勇、康樂街一帶,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11),日本人實施街道改正市區重畫,將原先在水仙宮附近,粗糠崎一帶(現國華街與民族路永樂市場一帶)的貸座敷(妓院),遷移到現在的四方形區域,稱為新町,當時新町區夜夜笙歌,燈紅酒綠,夜生活多彩多姿。
海安路二段近成功路口,市場外有兩間麵店,其中一間店名是正海安路老店汕頭意麵。 簡單的店面、廚房和移動式車棚,但有許多在地客人,生意相當不錯。
位在府前路與開山路口,知名烤鴨老店旁,有家同樣是老店的麵店,招牌上僅寫著陽春麵,未寫店名,開業已有近30年,目前攤位仍由第一代的媽媽與女兒共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