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廟口前的大智路與武英街口,有幾攤在地老店,像是不久前剛搬家的大智素食、手工大水餃、煎包、煎餃,還有這攤無名乾麵。
過了海安路後的保安路,瞬間安靜了下來,即使還有那攤總是會大排長龍的石頭鄉烤番麥,但剩下的以一般民居為多,飲食店較少。
民族路在過了石精臼點心城到小公園的這一小段,在同一邊,聚集了不少飲食店,從福泰飯桌、小南米糕、石精臼牛肉湯、清子香腸熟肉、無名意麵、快炒攤,一直到過了新美街的阿忠魚粥、不餓門、明卿蝦仁飯,到圓環邊的悅津鹹粥。
金華路四段與成功路交叉口,有間老店汕頭沙茶意麵。廚房在店內,坐位在騎樓。
在忠義路首廟天壇附近,有家開了近30年的在地麵攤,老闆洪茂松本來在工廠做事,後來決定轉行改開麵店,但凡事起頭難,全無經驗的他便商請在潮洲一樣經營小吃業的大姨來台傳授,教了幾天後就提槍上陣,然後邊賣邊摸索,但這一賣也就是30個年頭。
民族路姚家的夯焦啊巴是老一輩台南人的回憶,位於普濟街口的攤位是自第一代姚新竹起便沒變過,房子歷史已有60年之久,當然目前僅營業時間才會使用了,每到用餐時間,人潮就是從騎樓坐到馬路旁。這裡剛好是普濟街與民族路街口,裡面有間普濟殿位於三角口,普濟街、郡緯街、海安路這個區塊內的巷子錯綜複雜,呈斜45度與海安路交叉的原因是因這些是五條港時代的老街道。
在樹下就有間開了近20年的麵店,原本在別的地方,後來搬到樹下,是在地人的店,中午時分則會有一群南女的學生過來買麵吃午餐。它本來只有一個小店面,幾十年經營下來,也買了透天厝,擴張到三個店面,紅底扛棒上書著陽春麵3字。開山路延平郡王祠對面有一整排的百年金龜樹,還有一間中華聖母堂,是中西合壁的建築,見證了文化的交流。
國華街與友愛街口,2008年利用經濟部核准的商圈建置計畫進行景觀再造,經費除用於設計商圈LOGO及鋪設紅磚道外,另有部份則用來重建位於國華街與友愛街口巷弄內的夫妻樹景觀區,2009年09月落成時還辦了幾場活動,現在護境松王的對面民宅牆上,有個布告欄,貼了當時的照片及文人雅士的題詩。
東菜市跟水仙宮一樣,都是台南歷史悠久的傳統市集,裡面自然也出了不少攤在地人才知道的美味,像金鳳麵店、美鳳油飯、阿粉姨紅茶牛奶、手包餛飩…等,這是位於萬昌街上的牌樓入口,有機車停車場,而且每月農曆 17 號都會公休日都會噴藥消毒,裡面環境雖然 Local,但也算是比較明亮乾淨的市場了。
在台南大街小巷常可以看到掛著汕頭意麵的招牌,開山始祖即是這間汕頭麵店第一代創辦人劉木城民國38年來台後遭逢大陸淪陷,只好先寄居在西門路的三山國王廟的潮汕會館,最先也跟許多潮汕同鄉一樣,做起賣豆花、豆漿的生意,現北安街的無名豆花創辦人陳吉城、成功路蔡豆花及國華街修安豆花的創辦人洪鴻波、現已關店的成功路海安路口的雙囍豆花創辦人張登祥,也是那時候來台的汕頭同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