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忠義路首廟天壇附近,有家開了近30年的在地麵攤,老闆洪茂松本來在工廠做事,後來決定轉行改開麵店,但凡事起頭難,全無經驗的他便商請在潮洲一樣經營小吃業的大姨來台傳授,教了幾天後就提槍上陣,然後邊賣邊摸索,但這一賣也就是30個年頭。
創立於1965年的周氏蝦捲,創辦人周進根先生原本是辦外燴的總舖師,然後在閒暇時於台南安平港運河附近擺攤賣擔仔麵,當時的蝦捲僅是其中一道小菜,後來是因將原本的蝦捲加以改良,然後才逐漸在安平地區賣出口碑,便改以販賣蝦捲為主了,後來也以自己的姓為名,註冊了周氏蝦捲的招牌。
蚵仔煎這項食物其實全台都很常見,若要算獨特性在台南眾多小吃裡並不是很能排的上邊,若要說歷史,其實國華街上的石精臼蚵仔煎、香菇飯湯歷史更悠久,但若要說最有名,採訪次數最多的蚵仔煎,那就是這家古堡蚵仔煎了。
在朝食天堂台南,雖然近年來社會風氣轉變加上生活忙碌,美而美之類的快速早餐是許多人平常日趕上班的選項,咖啡館brunch則是假日體會悠閒的好去處,但在這之外,具在地特色的虱目魚、牛羊肉湯、鹹粥、肉粽、菜粽、碗粿…等風格特異的食物,和隨著政府播遷來台後帶入的外省食物像燒餅油條饅頭包子,在21世紀的今日,仍是老台南的特色早餐之一,其中虱目魚粥首推阿憨,土魠魚粥就是阿堂了。
在樹下就有間開了近20年的麵店,原本在別的地方,後來搬到樹下,是在地人的店,中午時分則會有一群南女的學生過來買麵吃午餐。它本來只有一個小店面,幾十年經營下來,也買了透天厝,擴張到三個店面,紅底扛棒上書著陽春麵3字。開山路延平郡王祠對面有一整排的百年金龜樹,還有一間中華聖母堂,是中西合壁的建築,見證了文化的交流。
若問老台南人哪裡菜粽好吃,通常有兩個答案,一間是沙淘宮廟埕前的老鄭,另一家就會說,喔,就成功路尾那家,兩家都開了數十年。此指專賣菜粽的店,那種菜肉粽兼賣的不在此討論範圍。 這家完全沒掛招牌,雖然名片上有印明和菜粽。它隱身在成功路尾與臨安路三角公園附近,但也不難找啦,旁邊古早味豬血湯、米粉炒的扛棒很大,也是老字號,而且同樣5點多就開始賣了。 下車走到門口時,每張桌子都坐滿了人,不過翻桌速度蠻快的,人...
府前路、北門路、民權路、大同路交會的東門圓環還沒拆除改建前,周圍圍了一圈攤販,熱鬧非凡,後來民國57年拆除後,攤販便四散,如今多聚集在東門陸橋下附近,仍以圓環頂為名,像圓環頂陽春麵、圓環頂菜粽。
老一輩的記憶裏,建國戲院前有加「冰店」,最開始以芋仔冰及冰棒的生意為主,隨著時代的變遷,後來紅豆乳霜也變成店裏的經典。
牛肉湯、虱目魚丸、鹹粥、肉粽、菜粽、碗粿…等風格特異的食物,都是傳統台南人的早餐之一,其中虱目魚粥首推阿憨,土魠魚粥就是阿堂了。 位於小西門圓環的阿堂,旁邊還有包成羊肉湯,早上圓環就停滿吃這兩家早餐的食客。 今天鋒面來雨時下時停,不過阿堂有遮雨棚,拉出來後還是可以在路邊吃就是了。
原友愛街的舊店面,位在聯境之一的八吉境檨仔林朝興宮入口附近,這間是清嘉慶年間從北港媽分過來的媽祖廟,每年還會固定回北港進香。 阿全碗粿第一代老闆在日治時代是開糕餅店的,後來轉行做碗粿生意,因為量大還兼做批發,阿全10幾年前接手後一開始是在友愛街這裡賣,後來搬至友愛市場內,最近則另外在友愛街與忠義路口擺攤,但市場內的攤位還是有在賣的,由阿全顧店,這裡則交由兒子,阿全本人還是里長。 若沒營業時這裡就只...